第一百九十二章 半部论语 第四节 一本破书

作品:《杨棒子和他的囚犯小分队

    驻浑源的日军趁着东线日军大举进攻八路一分区的时候,派出部队沿着王庄堡向南,又打通了去大营镇的公路线,同时繁峙的日军部队也派兵前出到金山铺,但是这两路鬼子只是打通了公路线,沿途并没有驻军,估计是被杨棒子上一次给弄怕了。

    从王庄堡的前哨据点西河口,每一次都是至少由千人组成的运输队南下,同时南边的金山铺也派出部队北上去接应,这样规模的野战部队押送物资车队,杨棒子就是把二十团全部都集结来了,也不一定能啃下来。

    离六月二十五日日军对太岳和北岳区的大扫荡开始时间还有一些日子,杨棒子已经和太岳区的兄弟部队取得了联系,现下杨棒子得到的任务就是相机截断鬼子的交通线和护送太岳和北岳两区往来的人员。

    就在杨棒子对公路线上的和个大刺猬一样的往来日军运输队动脑筋的时候,二营撒出去的小股袭扰部队,竟然歪打误撞的抓来了几个人!

    二营六连的一个排在去贾家沟休整的时候,是从北面的跑池回来的,到贾家沟的时候已经是半夜了,人数又不多就没惊动村里,直接在村外的破土地庙里休息了。

    一早上起来,哨兵就截住了三个从村里出来的人,这三个人穿的破破烂烂的,还每个人都背着一条破布袋子,袋子上打了不少的补丁,看着像是山里出来去平原上村落要饭的老乡。

    关键是这两个哨兵呢就是上次打大营镇时在这一带扩军征召的士兵,从这三个人说话的口音上就听出破绽来了,这几个人说话一听就不是本地人,大概是浑源、应县那边的口音,那边的人是从来不往南边来要饭的,方向不对!

    打个比方,冀西北山里的去徐水保定那边要饭,这个人口流动方向就对。要是保定冀中那边的人往山里去要饭,那就属于扯淡了!

    一个道理,浑源、应县的老乡们一般都是去西北向上的大同等地去乞讨以渡过荒年,每人南下往更穷更贫瘠的恒山、五台、太行山三山交界的地方来的。这几个人一张嘴就露了馅了。

    带到破土地庙里,一搜查这三个人,身上倒没有什么东西,带的破口袋里装的都是小米子,这就更不对劲了,这个过去荒年或者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出来要饭的人们呢,是不挑人家给什么东西的,比如给了窝头啊菜馍啊啥的呢,都要在太阳下晒干了后再装袋的。这样可以很多天不坏掉。

    就是遇上大户人家也不可能一施舍就是几十斤小米子的,在晋西北和冀西地区,小米那是很金贵的粮食,没人轻易拿小米子施舍的,大家想想。过去战争年代,小米可是在很长时间里是书名,这下杨棒子心里一下子就和打开了一扇窗户似的!

    一年多前,在川口镇抓住的鬼子特务,不就搜出来一本《论语集注》吗,当时呢也琢磨不出来这本书和一并搜到的写着阿拉伯数字的纸条有什么必然联系,而唯一的线索掌握人又被潜藏的鬼子特工暗杀了,抓到的几名鬼子特工呢没有审问出什么来,就转送到军区去了,这件事是老冯负责的,后来成立十一分区,这件事就归到军区政治部了。

    没想到今天在这又见到了这本书,有意思!老账本又翻出新帐来了!杨棒子就把川口镇的往事和高政委简单说了下,有些事高政委自己也知道,而《论语集注》和小纸条的事情因为他被特务打伤送到军区去养伤,就不知道了。

    听说那本完整的书还在老冯手里,高政委就来了精神了,决定马上带着这三名鬼子特务返回川口镇,这件事不能耽搁了,一定要差个水落石出来!

    反正鬼子现在还没对大营、孤山等地有啥军事行动,杨棒子也还没有想出怎么对付公路上那重兵押运的车队,高政委回去也不碍事,杨棒子就让教导大队抽出二十个人来跟着高政委返回川口镇。

    高政委这奔着《论语集注》前脚刚走,闲的有些蛋疼的杨棒子就来活了!

    据二营派出的小部队报告,金山铺的鬼子有动作,平时都是逢着王庄堡出动运输车队的时候,他们才相应派出步骑混合的部队去接应的,昨天下午,一股不少于千余人的鬼子部队从金山铺出发,天黑前到达了大营镇,驻扎下来一天没走了,而北边的王庄堡也从镇子里派出一股部队,大约在六七百人,到了西河口据点。

    最重要的情报是这两股鬼子部队,除了明显是野战部队外,都有为数众多的工兵夹杂在其中,骡马拉的大车上据可靠情报说,都是施工器材。

    杨棒子一分析,看来鬼子还终于是沉不住气了,准备再次沿着公路线要修建据点和炮楼,想控制住这段百十公里长得补给线的,毕竟每次动辄千人的押送部队,太费时费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