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节 中国教育之谬

作品:《英雄无敌魔法门之众星传说

    德国科学家巴拉克似乎对声音生来就很敏感,他很喜欢听一首歌haeschenparty,据他说这是两百多年前的一队德国童星唱的,他们只出过三张专辑:ichhab'dichlieb(我爱你)、winterwunderlan(冬季仙境)、kuscheln(来拥抱我)。这首haeschenparty,意思是兔兔派对,小兔之歌。

    他也极喜欢中国回音壁,认为它很神奇;

    他还认为声音的频率与物质、星系及宇宙的创造都有关系;

    而且在他眼中,中国的“佛门狮子吼”,威力无穷,猛的一声大喝,对修行者来说,如醍醐灌顶,振聋发聩,比世界上什么语言都好用,也比智脑中传送的任何光电信号都管用;

    同时,众所周知,一种声音尽管只有一个恒定的频率,但是对听者来说,声音有时却是变化的。当波源和听者之间发生相对运动时,听者所感到的频率改变的这种现象,被称为多普勒效应。

    而巴拉克利用多普勒效应,在星际战斗中,还发明了一种特别的声波武器(这是后话,暂且不表)。

    而克隆人的管理,涉及到方方面面,不光是涉及到伦理道德和物权管理,就是在基础教育问题,也不容忽视。

    在巴拉克看来,所有各代巴拉克克隆人,都是自己创造的许许多多的另一个不同的自己,感觉都像自己的子女一样,自己都有责任和义务让他们接受适当的教育,都能让他们茁壮成长,并且谱写出生命中各自最美的乐章。

    如今地球人的教育观念,特别是星际舰队中的教育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所有的国家都已经意识到,素质教育和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是素质教育,中国几百年前发生了一起很有教育意义的教育事件,大大推进了中国的全面教育改革。

    有一个叫做天一的小孩子,曾经是晚星父母的骄傲,或许从他的名字中就可以端倪,从小就被寄予厚望,希望成为天下第一,甚至达到天人合一之境。

    他4岁学钢琴、8岁习书法、10岁加入中国少年冰球队,受名师调教,多次在钢琴、书法、冰球比赛中摘金夺银,很小就举办过自己的歌友会,受众名人捧场。

    结果没想到的是,这样所谓的天之骄子,在刚刚成年后不久,就创造了当时中国历史上最为丑陋的名词之一,“轮流发生性关系”,并且践踏国家法律,凭借其已成年之身,以未成年之名,从轻判罪,锒铛入狱。

    那时的先灵派科学已经可以根据人的骨龄和灵能成长准确判断人的年龄,但是那时先灵派科学尚未成为国之利器,无法作为证据使用。

    不过天一同学的这件教育界的大事,却让中国人民意识到了中国教育的最大弊端,彻底引发了中国长达数百年的教育体制改革。

    当时的中国教育体制,完全是应试填鸭式教育,是失败的功利型的教育,学生们在学校学习的能力,更多不是右脑的思考和创造,而是左脑的复制型思维,即死记硬背,然后在考试时把记得的内容取出,复制到试卷上。

    而且整个社会的运转体系,都建立在学历体系上,很多人一辈子所谓的学习成绩,那些学了之后基本一辈子都用不到的知识和成绩,却决定了很多人的一辈子。

    几乎所有有关成功的教育,都宣扬成功是赚很多的钱、是得到更高的社会权利和地位等等。。。

    很多人就像天一一样,从小就被划定了成功的界限,被寄予很高的希望。

    这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悲哀,当成绩和表现成为评价一个学生的唯一标准,当成绩和表面成为一种迎合的手段,当成绩和表现也内心真正的灵魂断裂脱节,成绩和表现,就成为一场盛大而华丽的表演,只不过是一张聪明勤奋才华自信的面具,而杰出面具之下,却是一个没有灵魂的生命枯干的死魂灵。

    这种所谓的精英教育,其实是残疾教育,很多这样的人,就像天一一样,在做精英之前,其实还不会做一个最基本的人。

    社会和父母给你安排的成功之路,追求权利地位,名利财色,追求物质上的肆意享受,这是不是就是你内心自己最想要的东西?

    如果你都不知道你自己最想要什么,或者你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却连拥有一点儿自己的时间去自由地完成自己想完成的心愿也做不到,难道这样的你,真的就是成功者吗?

    其实人生最成功的,至少应该是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传统教育中,学校一直只强调学生在逻辑─数学和语文(主要是读和写)两方面的发展。传统智力理论认为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智力是以这两者整合方式而存在的一种能力。但这并不是人类智能的全部。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智能组合,例如:建筑师及雕塑家的空间感(空间智能)比较强、运动员和芭蕾舞演员的体力(肢体运作智能)较强、公关的人际智能较强、作家的内省智能较强等。

    而20世纪80年代哈佛大学认知心理学家加德纳所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定义智能是人在特定情景中解决问题并有所创造的能力。他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八种主要智能:语言智能、逻辑一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后来又补充了第九种存在智能。

    而先灵派科学家后来又特别补充了一种智能,即第十种人生乐趣智能,也称灵性智能,是指一个人领略人生趣味的能力,是一种对自性和佛性领悟力的哲学性的能力,却又有着极科学的度量。它必须建立在第八种内省智能和第九种自然观察智能的基础之上,而且必须有更深的结合与升华,才能领悟,这种灵性智能的感受力指数,本身就像是天赐的灵感一般,需要天赋,不是苦修可得。

    有一位天才,曾经说过“天才是99%的汗水加1%的灵感”,而他还有更为重要的后半句,即“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99%的汗水要为重要”。

    而如果没有这最为关键的1%之灵感,哪怕之前有99%的量的堆积,也无法触发最后来1%的质的改变。

    这提升灵性智能,也是后来智慧人类不断进行基因进化的终极目标。

    在先灵派科学家很多有关人性的智能科学研究和具体生活实践的带领和引导之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

    成功和卓越的定义是什么?

    奋力追求成功和卓越的目的是什么?

    应该如何面对挫折?以及死亡?

    如何说不,对什么说不?

    我是谁,活着是为什么?

    我可以为他人、为社会、为世界、为全宇宙做些什么?

    我这一生的召命是什么?

    比如一代艺术大师乔布斯,发明了像苹果系列电子产品那样接近于完美的艺术作品,不禁让很多人提出疑问,同时代的同样的技术,很多人都懂,而且比他更牛,为什么唯独他可以做到创造苹果这样的神作?

    有人会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乔布斯有极强的宗教信仰,对印度教、佛教、禅宗等研究甚多,并亲身体历,长年修行,古代精神文化对其一生影响深远。

    如他自己所说,他荣耀无数,但是最喜欢的一张封面照,却是1982年在《时代》封面上极简单的一张:他盘腿独坐,身旁只有一杯茶,一盏灯,一台音响。他的自题词如此:这是一个经典时刻;我独自一人,一茶一灯一音响;这就是我,我的全部。

    而他的遗言是这样说的:

    “作为一个世界500强公司的总裁,我曾经叱咤商界,无往不胜,在别人眼里,我的人生当然是成功的典范。但是除了工作,我的乐趣并不多,到后来,财富于我已经变成一种习惯的事实,正如我肥胖的身体都是多余的东西。此时此刻,在病床上,我频繁地回忆起我自己的一生,发现曾经让我感到无限得意的所有社会名誉和财富,在即将到来的死亡面前已全部变得暗淡无光,毫无意义了。

    “我也在深夜里多次反问自己,如果我生前的一切被死亡重新估价后,已经失去了价值,那么我现在最想要的是什么,即我一生的金钱和名誉都没能给我的是什么?有没有?黑暗中,我看着那些金属检测仪器发出的幽绿的光和吱吱的声响,似乎感到死神的呼吸正向我靠拢。

    “现在我明白了,人的一生只要有够用的财富,就该去追求其他与财富无关的,应该更重要的东西,也许是感情,也许是艺术,也许只是一个儿时的梦想。无休止的追求财富只会让人变得贪婪和无趣,变成一个变态的怪物正如我一生的写照。

    “上帝造人时,给我们以丰富的感官,是为了让我们去感受他预设在所有人心底的爱,而不是财富带来的虚幻。我生前赢得的所有财富我都无法带走,能带走的只有灵魂记忆中沉淀下来的纯真的感动以及和物质无关的爱和情感,它们无法否认也不会自己消失,它们才是人生真正的财富。”

    又如有很高语言天赋的作家林语堂,在死前清醒地等待那最后一刻来临时,发表了他对于生与死的独到见解。他说:

    “生命,这个宝贵的生命太美了,我们恨不得长生不老。但是冷静地说,我们的生命就像风中的残烛,随时都可以熄灭。生死造成平等,贫富贵贱都没有差别。”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即寓示了这个道理。佛教特别重视生死问题,并以解脱生死为其修行目的。

    释迦牟尼佛告诉人们,人生有苦,包括: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以及五蕴炽盛等,总称为“八苦”。

    学佛者通过对佛法的真实了解与修行,对生命便有了正确的认识,便能勘破生死的阴霾,超越时空的阻隔,坦然面对生死界限。这样,死亡对他们来说,不过是一个新的,或是烦恼的解脱。历史上佛门人物表现出的对生命的超脱自在,是任何俗人都难以企及的。

    比如中国宋朝的德普禅师,遗世得十分洒脱。有一天,他把徒弟都召集到跟前来,吩咐大家说:“我就要去了,不知道死了以后你们如何祭拜我,也不知道我有没有空来吃,与其到时师徒悬念,不如趁现在还活着的时候,大家先来祭拜一下吧!”弟子们虽然觉得奇怪,却也不敢有违师命,于是大家欢欢喜喜地聚在一起祭拜了一番,谁知道第二天一大早,德普禅师就真的去世了。像这种先祭后死的方式虽然很奇怪,却也不失幽默!

    宋朝另一位性空禅师坐水而死的事,也很有传奇性。当时有贼人徐明叛乱,杀伐惨烈,使生灵涂炭。性空禅师十分不忍,明知在劫难逃,还是冒死往见徐明,想感化他,就在吃饭的时候做了一首偈自祭:“劫数既遭离乱,我是快活烈汉;如何正好乘时,请便一刀两段”,因此感化盗贼,解救了大众的灾难。后来禅师年纪大了,就当众宣布要坐在水盆中逐波而化。他人坐在盆中,盆底留下一个洞,口中吹着横笛,在悠扬的笛声中,随波逐流而水化,成就了一段佛门佳话。他留下一首诗说:“坐脱立亡,不若水葬:一省柴火,二省开圹;撒手便行,不妨快畅;谁是知音?船子和尚。”

    很多禅师们死的姿态千奇百怪:象丹霞天然禅师策杖而死;隋朝的惠祥法师是手棒着佛经跪化的;唐朝的良价禅师来去自如,要延长七日就延长七日而死;遇安禅师自入棺木三日犹能死而复活;古灵神赞禅师问弟子说:“你们知不知道什么叫做‘无声三昧’?”弟子们答不知道,神赞禅师把嘴巴紧紧一闭就死了。而庞蕴居士一家四口的死法尤具戏剧性:先是女儿灵照抢先坐在父亲的宝座上化逝,庞公只好卧着死;儿子在田里锄地,一听父亲去世了,就丢下锄头立化;庞夫人见他们个个都去了,也拨开石头缝隙,随口留下一偈而去:“坐卧立化未为奇,不及庞婆撒手归;双手拨开无缝石,不留踪迹与人知!”

    而后来的先灵派科学,复古了人肉体的再生克隆技术,并且实现了灵魂的量化,和记忆的再次获得方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基本上已经可以不死,这个时候的人生观念,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言枫的父亲言羽,从小经历了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和同学陈敏的猝死离去之后,经常会想:

    人的血液之中,究竟隐藏了什么样的秘密,为什么不同的人,会有那么大的身心差异?

    每个人的心跳、呼吸和脉搏不同,受什么影响?

    是什么促成了人的心跳、呼吸和脉搏,它们的频率节奏由谁来决定,又能决定人的什么?

    为什么人总会感到快乐,幸福,疲惫,沮丧,愤怒,忧伤?这些感情和知觉,是由什么产生的,又能影响什么?

    。。。

    而所这些困惑,似乎直到他数百年后羽化仙去之时,方才彻底明悟。

    有诗为证:

    《死魂灵》

    唯有肉身的死亡

    能回溯生命的源头

    让不可逆转的时光

    重现昔日的影像

    一切皆能量

    振动生幻象

    现实为虚空

    频率生实相

    肉身虽凋谢

    灵魂未死亡

    星光游太虚

    无限由思想

    。。。

    而这首奇怪的诗,正是言枫从父亲言羽留下的九则预言最后的总结中所得,后来也指导影响了诸多先灵派的神话史诗级人物的诞生,比如后来的永生不死者圣.巴拉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