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节 千古之绝对 二

作品:《英雄无敌魔法门之众星传说

    中国古代,对对联的故事很多,言羽特别喜欢,觉得极有乐趣。

    比如:

    一天傍晚,苏东坡对苏小妹说:“我出一上联,请你花一夜工夫对出下联。”

    遂曰:水仙子持碧玉簪,风前吹出声声慢。

    苏小妹苦思良久不能对出。因为“水仙子”、“碧玉簪”和“声声慢”俱为词牌名,下联亦须以词牌名为对,同时还要描绘出一幕情景,难度确实是很大的。

    正在搜肠刮肚之际,忽见女仆在月光下端酒菜送来,苏小妹灵机一动对出了下联:

    虞美人穿红绣鞋,月下引来步步娇。

    这“虞美人”、“红绣鞋”、“步步娇”也是词牌名,而且叙述合理,意境吻合,对得的确高妙。

    言羽每每读到此等妙文,都会与小伙伴们分享。

    有一次,言羽给阿望讲到一个故事:

    相传秦少游与苏小妹新婚之夜,苏小妹出了上联“双手推开窗前月”,对不出不让入洞房。

    没想到这“窗前月”颇难应对,竟然难住了才子秦少游,他苦思冥想而不得,差点儿连“最美洞房花烛夜,春宵一刻值千金”都给浪费了。

    全靠苏东坡躲在一旁以石块扔进水缸提示,秦少游才对出“一石惊破水中天”,这才有机会圆了房。

    阿望听了,哈哈大笑,说他最喜欢这种有点情趣的对联了,说这个苏小妹,鬼怪机灵,最为搞笑,又给言羽讲了一个民间的绝对,传说也是苏小妹的名对。

    上联是:“小妹看书心思汉”;

    是苏小妹的嫂子看苏小妹一个人看《汉书》看得发痴,就利用出句揶揄笑她。

    苏小妹心思聪颖,哪会听不出嫂子的弦外之音,自然不甘示弱,又见彼时天热,骄阳似火,嫂子正要出门,立在门旁,以手置于额头,挡住毒辣的阳光,于是灵机一动,对道:

    “少妇怕日手遮阴”。

    这下句对得虽然忒俗了些,但是正所谓针尖对麦芒针锋相对,对得却是极为工整。

    可见苏小妹这样的才女,实在招惹不得,一时情急,竟能对出这样的千古绝对。

    言羽虽然不知道阿望说的民间传说是不是真的,不过言羽却很佩服阿望,一方面觉得他见多识广,另一方面,更觉得他很有情趣,总是能在枯燥的学习生活中,找到许多暗藏的乐趣。

    比如阿望讲到,封建社会有“四大喜”,却是:

    久旱逢甘雨,

    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

    金榜题名时。

    而后人搞笑,分别添得两字,改作了人生“四大悲”:

    久旱逢甘雨,一滴;

    他乡遇故知,债主;

    洞房花烛夜,不举;

    金榜题名时,重名。

    。。。

    言羽听了,顿时笑得不行。

    言羽少时蠢笨,曾误以为早上起来尿床了就是早泄,被好友一顿嘲讽,还推荐了些有趣的书籍学习了方才了悟。

    如今听到“洞房花烛夜,不举”一说,心中不禁暗想,这“不举”的‘举’二字,尤其绝妙,居然把男人的生理特性,和其事业发达联系在一起,堪称妙绝:

    中国古时,汉代取士,无考试之法,朝廷令郡国守相荐举贤才,因以“举人”称所举之人。唐、宋时有进士科,凡应科目经有司贡举者,通谓之“举人”。至明、清时,则称乡试中试的人为举人,亦称为大会状、大春元。中了举人才叫“发解”、“发达”,简称“发”。

    男人要中了举人,才能称得上“老爷”,而“举人”的雅称则为“孝廉”。

    古时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举”则难以圆房,不能繁殖生育,那的确只有无后,“孝廉”自然也就称不上了。

    不过世间可能也只有言羽这等书虫书痴,初时毫不开窍、不通风情,后来渐渐醒悟,才会去细细钻研这个中妙义吧。

    初中时,言羽的数理化成绩和英语成绩都极好,但是语文成绩却反而并不算很好。言羽很想努力提高,但是不得其法,收效甚微。

    言羽仔细分析,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语文的主观题太多,很多解答和说法,必须要符合阅卷者的心意,并没有绝对标准的答法。

    正如同样一句上联,可以对出无数的下联来;

    同样一个作文的命题,也可以写出无数的好文章来,而个中好坏,全凭考官定夺。

    而与语文相比,不管解题过程多么复杂,任何数理题目,最终的答案和可解的过程,几乎都是明确无误的客观题,是不以阅卷考官的个人偏好所变化的,所以语文阅读和作文要得到满分,比数理化拿满分更难上百倍。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古时金圣叹参加科举考试,常常名落孙山。

    金圣叹,又名人瑞,明末清初文坛上的一位奇才。他曾评论中国古典小说十部“才子书”,成为著名的文学批评家。他为人诙谐幽默,高傲而有志气,文,挽回三代乾坤

    。。。

    相传明太祖朱元璋游马苑,朱棣(其四子)与朱允(其长孙)同侍。

    太祖出句令对:

    风吹马尾千条线

    朱允对曰:

    雨洒羊毛一片毡

    太祖以为“气弱”。

    朱棣对曰:

    日照龙鳞万点金

    后一对句比前一对句,气象的确雄浑得多。

    后来朱棣取代朱允登上帝位并把国都由南京迁到了北京。也许“马苑应对”一事已经显示出皇孙不是皇子的对手。

    。。。

    好的对联并不在长短,有时短短几字,便诗意盎然,已然尽兴,而说得多了,却画蛇添足,反为败笔。所以很多大家都惜字如金。

    传说有一商人准备开业,特登门请唐寅撰一副吉利对联,唐挥笔写道:

    生意如春意

    财源似水源

    这出句源于宋祁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对句化自朱熹诗句“为有源头活水来”。

    全联恰到好处地比喻了“生意兴隆,财源茂盛”之义,堪称一副佳作。

    但胸无点墨的商人却认为唐寅未把“招财进宝”的意思写足,央求唐寅另撰一副。唐寅很郁闷,只觉阳春白雪,曲高和寡,实在难以对牛弹琴,于是索性重写了一副俗不可耐的对联:

    门前生意好似夏夜蚊虫,队进队出

    柜里铜钱要像秋天虱子,越捉越多

    没想到那商人却非常满意,喜笑颜开地拿回家张贴去了。

    。。。

    传说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喜书门联,但每次刚刚张贴就被别人偷走,某年除夕,他想出了一个防“贼”的妙法:在门楹上贴出这样一副对联:

    福无双至

    祸不单行

    偷联的人到王宅前一看,都摇头而去。初一清晨,王羲之又在上下联尾各续三字,遂成意义全薪的一幅佳作:

    福无双至今朝至

    祸不单行昨夜行

    不过据后来言羽研究,应该在五代时才出现第一副春联,此联或许为后人所作,比如苏东坡、解缙、金圣叹之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