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节 孙坚战且逃

作品:《黄巾张狂

    董卓是凉州悍将,打老了仗的人。面对董卓的三路分兵,孙坚不得不分兵应对。

    孙坚此时有本部兵马一万,袁术派出的支援部队五万人,可以说兵力占据优势。不过,除了久随孙坚参与征战的五千旧部,其余士卒都是新兵,战斗力颇为可疑。

    而袁术派出的部队,固然在名义上听从孙坚的调遣,却不可能真的对孙坚服服帖帖。这一点,不用试,孙坚也是明白的。若是孙坚有哪个部下,敢对外人唯命是从,孙坚会第一时间将那家伙换掉。

    再说了,袁术起兵不过年余,手下士卒都是新招募而得,其战斗力都未必比得上孙坚手下的新兵。而纪灵、张勋、桥蕤等人,虽然勇武不错,却都没有在战场上证明过自己。一群没有经验的将领,带上一群更加没有经验的士兵,这样的组合,可是很难让人放心。

    所以,孙坚很干脆的放弃了对袁术军主力的指挥,让袁术麾下大将纪灵,指挥两万新兵去对抗牛辅;另一袁术麾下重臣张勋,则带领两万新兵去抵挡徐荣。自己则统帅本部兵马和袁术部将桥蕤一起,迎战胡轸统帅的凉州军主力。

    此战中,胡轸麾下的大军里,可谓是人才济济。且不说堪称勇武天下第一的吕布,被董卓配在胡轸手下。还有在董卓入京之后,被调配到吕布麾下的张辽、高顺、成廉等北军悍将,凉州军中最有勇名的华雄、李傕、郭汜人,也在其中。

    这些猛将,随便指一个出来,都是“千人破”级别以上的强者。张辽、华雄、郭汜等人,更是离“万人敌”只差一线。说不定哪天在战场上血拼一场,就有机会突破那道隐性的瓶颈,成为新的“万人敌”。

    相较之下,孙坚手下的程普、黄盖、祖茂、宋谦之流,再配上一个名声不显的桥蕤,固然也都能称得上“千人破”。还真不够凉州军看的。

    只是,打仗从来都不是进行一番加减计算,就可以得出结论的事情。胡轸是凉州军中的老资格,董卓的亲信大将,战功却并不是特别突出。这让胡轸在军中的威信颇受怀疑。不说升为中郎将以后,在名义上已经拥有了独当一面权力的吕布,就算是在河内与袁绍对峙数月,战功累累的华雄,都不会服气胡轸的指挥。

    胡轸军一出兵。吕布就为了胡轸有意无意对非凉州系军队的打压,公开与他闹翻了。而考虑到吕布的武力和其代表的并州军团的特殊身份,胡轸还真不能拿这位怎么样。

    华雄则自认为自己近来屡立战功,在董卓心里的地位超过胡轸,又是董卓任命的前部都督,在胡轸大军开始行动之前,他就带着部下走在前面,根本没有等胡轸的大军一齐行动的觉悟。

    至于李傕、郭汜两位校尉。一方面对吕布这个并州人居然身居自己之上不满,另一方面也对老前辈胡轸的拙劣指挥暗暗嗤笑。两人在协同胡轸打压吕布的同时。对胡轸的命令也只是虚应故事罢了。

    就在这样一种相互拆台的情形下,胡轸所部与“江东猛虎”孙坚对上了。

    严格的来说,是胡轸军的前锋——华雄部,与孙坚军对上了。至于胡轸军的中军大帐,则还在远离战场八十里以上的“遥远”后方。

    华雄望着前方的敌军阵型,脸上露出轻蔑的冷笑。

    驻守在大道上的孙坚军。营盘扎的倒是像模像样,没有留下什么明显的破绽。不过,就华雄目力所及的敌军士卒而言,行动间都透露着一股子随意的味道,明显是从军还没有多久的新兵。

    在华雄观察孙坚军的时候。孙坚也在观察凉州军。

    几年的时光,并没有在孙坚的身上留下多少痕迹。此时的他,并没有带着显眼标志性的“赤罽帻”,而是如同一名低级军官那样,披着轻便的镶铁甲,带着一了一句,孙坚便悄悄的策马离开,一如他悄悄的来。除了营地里少数的高级军官,其他人根本不知道主帅孙坚曾经到过这里。

    在交锋中暴露了虚实的袁术军,很快便被华雄当做了一块肥肉。华雄听到被俘虏的几名军士,亲口供述出他们并非孙坚的直系部下,心中的疑惑这才得以消解。

    为了报复营中的敌人,竟敢假借孙坚的名头来吓唬自己的行为,更是为了得到那些轻易便可以摘取的人头,得到击败孙坚军的首功,华雄果断驱动部下骑兵下马,对敌人看似坚固的营寨发动强攻。(未完待续。。)

    ps:  ps:多谢沈杨兄的月票,很有感触。咱自知笔力不行,但求写出自己心里的三国。能够有人欣赏自己的作品,那就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今天晚了些,没办法,孩子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