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意外的变数

作品:《小人物的英杰传

    “刘君郎这厮又是让天师道的张鲁截断交通,斩杀使者,封锁益州北出门户,又是收编三辅、南阳的流民,镇压当地世家豪强和不听话的地方官吏,甚至听说他还大造舆论以及各种规格超过皇帝的车马服饰,这样一个活脱脱的土皇帝怎么有心情来管关中的事情。”

    李书实的疑问可以说代表了绝大多数人此时心中的所想。

    刘焉刘君郎,这个人也可以算得上是汉末的一位枭雄,与那位《三国演义》中的老好人陶谦有的一比,甚至他们两个的人生轨迹也颇有几分相似之处。

    刘焉也曾经是宗室名士,而且个人能力上也十分出众,毕竟不论是冀州刺史还是南阳太守这样的职位都处于世家豪强密集的地区,没有一定的能力和手腕根本玩不转那些地区,后来入朝成为宗正显然汉灵帝刘宏是对其有着相当的信任的。

    可就像陶谦一样,刘焉在晚节上差了很多,并没有像皇甫嵩、卢植甚至是刘虞那样做一个汉室忠臣,想尽办法力挽狂澜,反而再也无法压制自己的野心,以封疆大吏的身份行不臣之事。

    只不过比起汉末的其他枭雄,刘焉的所作所为却是多少让人有种不知道该如何评价的感觉。

    须知汉末除了刘焉之外的枭雄,不论是最终脱颖而出的曹刘孙,还是引领一时的袁氏兄弟,就算是看上去最为保守的陶谦和刘表,事实上在最初的时候也曾野心勃勃努力扩张——君不见沛县这个属于豫州沛国的地区成为了陶谦抵御西部的重要屏障,而且还曾经参与过扬州刺史的争夺,哪怕失败依然以广陵为基地经略扬州,北部依靠太山贼们不断向青州和兖州渗透。

    至于另一位刘表童鞋,别的不多提,只要提一句作为当时理应属于汉中郡的房陵县,却在汉末被升格为房陵郡,而其太守则叫做蒯祺,就知道刘表打的是什么主意了。而这也是为什么在《三国志.董二袁刘传第六》评论刘表最强盛的时候说他“北据汉川”,而诸葛亮在他的隆中对为什么会强调荆州的地理条件并最终得出“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了。

    毕竟蒯祺的族兄蒯良和蒯越也都是智谋之士,将自家兄弟放到那样的地方,如果说单单只是防守,显然不需要蒯祺这样文武双全的能人,毕竟房陵地区本就因为四周山势险峻而且环绕如同牢笼一般而得名,是古代秦楚流放犯人的地方,区区一员偏将足可以当起防御的重任。

    所以说刘表的战略目标便是东进汉中,然后再从汉中和鱼复(也就是后来的永安白帝城)两路夹攻。如果这个战略能够达成,拥有荆州(包括南阳)和益州这一片大汉领土四分之一强的土地,最重要的是拥有南阳和汉中这两片不论是经济还是战略都极为重要的地区,以及成都平原和南郡这两片战略后援基地,刘表在乱世之中还真有问鼎天下的机会。

    可惜,刘表童鞋不是真命天子,所以眼瞅着他的事业轰轰烈烈的时候上天和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让路刘表的一切努力不但落了空,最后还为他人做了嫁衣。

    虽然说诸葛亮的《隆中对》有抄袭的嫌疑这种话有些太过不敬,但是无疑生活在荆州世家圈子里的诸葛亮应该是耳濡目染,而后加入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具体艹作,变成了那名传千古但是实际上却差一点变成空中楼阁的《隆中对》。

    所以也难怪诸葛亮那么恨曹艹,也那么纵容法正——前者让诸葛亮差点从战略家的位子上下来后再也没机会上去,而法正则重新给了诸葛亮那架他梦寐以求的梯子。

    嗯,由此可见为什么诸葛亮后来能够交给刘琦上房抽梯这一计,完全是因为他自己就曾经有过最为深刻的体会,那滋味,估计诸葛亮是想要刘琦童鞋分担一下他当时的痛苦。

    当然了,以上之言不过是对三国的一番调侃,是真是假全凭个人感觉。

    但是,不能否认的是,所有三国当中的枭雄在对外扩张上都显示出了浓厚的兴趣,可偏偏唯独刘焉,纵观他在入住益州之后的种种举动,却完全没有一丝一毫扩张的**。

    哪怕从南阳和三辅招收了大量的流民组成了一个军事集团,但是那个集团更重要的作用并非是为了让那些人做“还乡团”,而是为了让他们帮助刘焉能够更好地安内。

    当然,你也可以认为他所做的一切不过是在攘外之前的安内,只不过他所在的内实在是太过不安分,甚至原本北边仅仅是让张鲁加一把锁而已,但是最后却变成了两把锁,东边的刘表看上去比他还要雄才大略,不论是蔡瑁、文聘还是黄忠,进取或许还需要犹豫一下,但是当一把关门的锁却是绰绰有余,于是刘焉就彻底安心在益州做他的公孙述削减版第二了。

    以上可以说是历史上的刘焉,不过既然李书实这只“疯狂的蝴蝶”已经不知道挥动了多少次自己的翅膀,也不知道吹散了多少曾经情投意合的cp,他如今也不敢肯定刘焉是否依然会像从前那般一心只在益州做寓公、宅男,忠诚上应该没有问题,但是天知道他会不会对世家的一些动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或者干脆视而不见。

    经历了河东之乱,现在的李书实对世家的威能多少还是有些心有余悸的感觉。

    当然,现在的李书实已经学会了尽量不动声色的思考问题,而且就算他现在真的眉头大皱,除了他肚子里的蛔虫之外,大部分人也都会认为他是忧心刘焉这个突如其来的变数吧。

    “刘君郎的三个儿子在这个时候上京,沿途应该是很不太平吧,他们难道就不担心么?”

    就在李书实思考是否应该对邓家予以限制或者其他手段的时候,贾诩开口向邓义询问起来。

    “听闻刘益州的三个儿子身边护卫不足千人,只是领兵之人倒是武艺高强少有人能及,甚至有好事的人称之为‘益州第一枪’,而且似乎还没有什么人反对,又或者那些心有不忿者已经被那位‘第一枪’杀得脸上无光,所以也就不敢出来献丑了吧。”

    邓义说起这件事的时候,就好像是在说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一般,不过李书实却忍不住抬头看了赵云一眼,子龙酱显然明白了李书实想要说什么,微笑着对李书实点了点头。

    可惜大师兄现在整天埋首于案牍之间,否则三位师兄弟能够聚在一起那可是极好的。

    之后,邓义和麴演又都说了一些零零碎碎的消息,然后报了一下三郡平安。得知居延泽的匈奴人和张掖国的羌人不但没有再露出敌意,反而帮助当地抵挡了韩遂对那里的一些试探,李书实也安心了许多。毕竟韩遂虽然不能算得上大汉最我夜观星象这刘焉也活了一大把年纪没几年好活了你们信么?”

    “主公无道,散播谶纬,扰乱视听……”

    在一片摇头大笑中,王凌甚至拿出了一支笔和一本小册子装模作样的在上面涂写着什么。

    “只不过唯一让我有些不太理解的是,”李书实收敛了笑容,脸上露出了疑惑的表情,“为什么我总觉得刘君郎这一次下的本钱有些大啊,三个儿子都送到董卓的手上,他到底是想要和韩遂联手啊,还是打算和董卓联手,难道他真的不怕老董一气之下把他三个儿子都给咔嚓了不成?要知道老董在洛阳已经杀了那么多,连袁绍和袁术的叔叔也没放过,更别说区区刘君郎的三个儿子。再说这件事一出就连我都觉得味道有些不对,以韩遂这只狐狸精的老辣和狡诈难道他就不会心生警惕,竟然还继续在这里拉大旗,他的脑袋不会是被什么给夹了吧。”

    这一次李书实做出的表情和动作同样很夸张,但是这一次却没有人露出笑容。

    因为,这件事的确是透着几分诡异,让人有种雾里看花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这大概就是李文优的谋略吧,他利用韩文约的贪婪巧妙的做出了一番布置,终于让韩文约忍不住露出了马脚,到了现在,哪怕是韩文约不想起兵只怕也是不成的吧。”

    贾诩的脸上露出了少许佩服的神色,显然他认为这一次的这一番谋划显然做得相当精彩。

    贾诩的猜测让在场所有的人都陷入到了沉默之中,虽然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但是这也的确是到现在为止最为合理的一种解释,而以李儒的能力,这样的圈套就算不是易如反掌但是只要他有心想要完成,再配合董卓的演技,韩遂还真有可能上当。

    毕竟,韩遂的野心让他无法长时间的蛰伏,而李书实之前的行动又将其逼上了绝路——如果韩遂攻打河西四郡,那么董卓同样有借口攻击他,而且他还有可能因为李书实留下的力量的耽搁而丧失先手,所以擒贼先擒王看上去反而是所有选项中的最优选择。

    哪怕这样的选择也不是韩遂想要的选择,但是病急乱投医之下也只能如此。

    可惜这一切依然都在李儒的计算之中。

    韩遂,此时此刻已经陷入到了人生最大的危机之中。

    他,能够挺过去么?(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