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风紧,扯呼

作品:《小人物的英杰传

    “眼前,好黑……我,到底在哪里……”

    “我,是谁……我,又为什么会在这里……”

    “为什么,我觉得耳边好嘈杂……为什么,我觉得自己忘记了很重要的事情……”

    “忽然感觉很累啊,身体累,心累,可是为什么又有一个声音让我不要就此沉睡……”

    “昨天我是谁……今天谁是我……”

    “谁是我是谁……我是谁是我……”

    “我,为什么如此想要……醒来……”

    “………………”

    “…………”

    “……”

    “我是袁绍,四世三公的名门袁氏后裔,我还不能倒下。”

    望着曹操离去的身影,脑海中再一次回想起曾经萦绕在脑海之中的话语,袁绍脸上原本和煦的笑容凝固了下来。

    当然,这并不是说袁绍对曹操有什么不满,事实上他知道这一次他欠曹操的人情可是欠大了。

    虽然曹操面对数量远远少于其的李书实所部却被打得溃不成军,但是却也正是这样才吸引了公孙军的全部注意力,这也才有了之后两军的鏖战和夏侯惇几乎以生命为代价的拼杀。

    而正是凭借这一段难得的喘息时间,才给了袁绍迅速重振的机会。

    事实上他此时严肃的表情是对着眼前晦涩不明的局势有感而发的。

    虽说之前的昏倒给整个袁绍军都蒙上了一层极为不安的阴影,就算某些“有心人”在群体一致的压力下没有选择在这个时候跳出来。但无疑袁绍“软弱”的姿态在这些人内心扎下根来,至于会在什么时候破土而出并长成参天大树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不过,袁绍却并不认为这些问题是什么大问题——至少,比起他的收获而言。

    这份收获不仅仅指的是这一次突发事件中他的部下们表现出了令人惊艳的镇定和睿智,让他今后可以放手让他们负担更多的重担,更重要的是经历了某些难得的体验,经历了一些难以名状的体悟,他的内心发生了某些不易察觉的改变。

    比如,对于他西面的那位邻居的态度。

    其实不用曹操提醒他已经意识到了他之前的错误——的确比起董卓积累了数十年才在西凉建立了广泛的人脉和庞大的群众基础比起来,李书实的根基的确是太过于薄弱了些。比如因为童渊的强势介入而导致老一辈中颇有微词的西河李氏。比如之前很长时间与李书实一直处于冷战或者干脆直接对抗的那些并州和两河的世家豪强,一切的一切都显示了这位年轻的并州牧想要发展绝对没有董卓那样容易,哪怕拥有着强大的武力也无法扭转这样的局面。

    事实上袁绍这样的判断并不能说多么错误,毕竟李书实不愿意扩张的其中一个原因固然是他的心里还没有做好成为参与竞争天下的群雄的准备。同样另一个不能忽视的原因便在于他还没能理顺自己的内部。盲目扩张引入新的利益团体只会让局面变得复杂和难以掌控。

    事实上不论是任何势力都有一个“基本盘”的概念。这一概念代表着统治者的核心统治阶级利益集团,这些人与统治者的利益捆绑在一起,不论是支持力度还是政策的执行力度都要高于势力内的其他利益集团。等闲也是最不容易背叛的一个群体。

    比如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秦朝的基本盘便是关中和其次一些的巴蜀,这里可以为大秦提供源源不断的兵粮和财富,民众对于秦的一系列发令和规则认同度也最高,自然也是在争夺天下中获利最多的一个集团。

    后来的刘邦身边是以沛县出身之人为核心形成的淮泗政治集团,刘秀身边的核心集团则是来自南阳和河北一带。至于三国时期的几家主要势力也同样如此:曹操身边以曹氏和夏侯氏为核心的谯县(后来扩大为谯郡)政治集团,刘备身边则是以荆楚集团为最大的利益集团,孙权虽然一直在搞平衡但其执政时期还是以客居江东的淮泗集团为主。

    李书实身边固然不乏吕布、赵云这样的铁杆支持者,但是这些人大部分却并不具备一个政治集团的实力,就好像另一个位面里刘备身边的关张赵、简雍、糜竺等人一样,虽然资历老话语权也很高,但是却显然没有荆楚集团的集团优势和属地优势。

    在曾经的袁绍看来,没有形成一个核心政治集团的李书实显然没有能力参与到这场分割天下的战争之中,就算他称雄一时,但最终却逃不过一个结局——要么被收购,要么被借壳上市。

    但是,他却忽然发现自己的眼光似乎出现了偏差,或者说观念有些陈旧僵硬了。

    之前李书实周围的确没能形成一个具有凝聚力的政治集团,区区几个实力强悍的个人无论从影响力还是底蕴上远远无法与绵延百年的家族相比。但也不要忘了今时可是不同往日,往日里就算这些家族之人无视李书实这个州牧,李书实所能采取的手段也是有限的,尤其是在他的根基很浅头这支部队已经堪称精锐。

    而刘备,则保持着与李书实所部相似的节奏。与之相互配合的同时与对面的敌人保持随时都可以从战场脱离的距离。似乎对于获取更多敌人性命的这件事已经不再有多少兴趣。

    而事实上,这或许也是最为合适的选择。

    “子龙,儁乂,看到没。败而不乱。袁绍军看样子是真的成气候了。”

    “景涤在西北的时候曾给在下带过几封书信。上面言及在皇甫将军麾下的军旅生涯,并与在下多有交流,如今看来。冀州之将已得皇甫将军领兵之三昧矣。”

    “该看的看了,该做的也差不多都做完了,这场盛宴也该到结束的时候。”

    “主公,那我们下一个目标是谁?是魏郡的那些抵抗分子么?从奉先传回来的消息看,似乎情况并不容乐观,就算公与正南两位先生前往坐镇,只怕也起不到多大的作用。”

    “哦?儁乂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现在韩馥已经逃离不知所踪,留下的耿武、闵纯等人都是强硬分子,再加上袁绍留下的暗子不断在其中挑拨离间,造成魏郡人口大量流失,商人歇业关门甚至携带财物潜逃,如此一来就算我们最终得到魏郡,只怕不但不会为我们带来收益,反而会成为一个巨大的负担。”

    “儁乂想的不错,不过有的时候既然棋局内暂时分不出胜负,那就跳出棋盘,又或者是找个人将棋盘掀翻,到时候那一团乱麻自然便不复存在。”

    “主公已经有了合适的人选?”

    “反正到时候奉先和几位先生是有的忙喽~”

    李书实这边已经开始畅想接下来的战略行动,氛围还算轻松。而事实上有着和相似情绪的并不止李书实这一家,至少袁绍那边,同样也已经开始讨论起未来的问题,参与讨论的谋臣们的情绪似乎也都不错。

    事实上只要袁绍稍稍提醒一下,这群聪明过人的时代精英们就已经明白了他们现在所要面对的真正对手到底是谁,再顺着之前的那些蛛丝马迹就明白了他们对手的行事风格。

    可以说内心的确是有不甘心的情绪,毕竟被人家在背后玩了这么久却毫无感觉,不,甚至以为对方是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可偏偏事实却给了他们一个大大的耳光。

    不过,能够混到这种地位的人哪一个不是已经修炼出了足够厚的脸皮,就算内心已经气急败坏,但是表面上却笑意嫣然,更不会吐槽别人“笑得好假”什么的,毕竟比起有做那种事情的空闲,还不如多想想如何应对甚至是利用眼前的情况。

    所以一番分析后,众人得出了统一的结论——接下来的撤退中不论是李书实所部还是刘备所部都不会再拼命阻拦,而有心阻拦的公孙瓒又没有足够的实力。

    等到战争结束后,再利用某人的“冀州再平衡”战略,施展各种手段从而把握住战场的主动权。

    至于具体的方法……

    好吧,看着眼前再一次“战个痛”的谋士们,袁绍觉得自己好像应该再昏倒睡一觉比较合适。

    不过,总的来说,袁绍此时的心情还是相当不错的。

    而相对应的,对面的公孙瓒此时的心情可以说相当的糟糕。

    让他感到心情糟糕的原因自然不是因为他有超能力可以隔空感受到袁绍此时的内心活动,他们两个更不是好姬友,可以玩出“心有灵犀一点通”这种高难度动作。

    让他心情极度糟糕的是此时此刻站在他面前的一名士兵,一名普通的士兵。

    但却又有那么一点不太普通的士兵。

    一个穿着着与公孙军军服颜色不尽相同的士兵。

    当然,李书实的部队和刘备的部队所穿着的军服同样与公孙军想着相异之处,不过眼前这名穿着着让公孙瓒被跟熟悉的军服颜色的士兵却是他此时狂躁的缘由。

    “你再给我说一遍,那个该死的邢举到底打算做什么!”

    “校尉大人让小人转告公孙太守,您与袁太守皆是国之栋梁,您二人相争只会为国家带来损失,所以为了大汉着想,还是请您约束兵士,并与袁太守达成和议。”

    对于狂躁的似乎随时都会举刀砍杀的公孙瓒,这名士兵倒是胆气十足,将已经说了不下三遍的话语再一次重复了一遍,似乎并不害怕这样的行为会挑起公孙瓒的怒火。

    “如果我.不.干.呢!!!”

    “那么校尉大人认为其有必要带兵阻止兵祸战乱的发生。”

    而当公孙瓒的怒火已经积攒到最大,几乎就要喷薄而出的时候,他分明感到,地面再一次传来了熟悉而又陌生的颤动,让他理智几近崩溃却又不得不强自冷静的颤动。

    也恰在这个时候,一直在战场边缘不紧不慢收割着袁军殿后部队姓名的李书实突然怪叫一声,随后对身边的手下兴奋地喊道:

    “兄弟们,风紧,扯呼!”(未完待续。。)

    ps:ps:最近舰娘的作者啪啪桑和某个dt组织的故事想必很多人都已经听过看过了,咱虽然是个扑死,虽然人微言轻,不过还是要声援一下。毕竟做盗版都做到了面对正版的时候还理直气壮各种嚣张,这还真是nodonodie的典型啊,绝对是在践踏我们的和谐社会啊。最重要的是这要是让那群卖盗版的家伙赢了,你让点娘那一串情何以堪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