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协助赈灾

作品:《繁华大唐的背后

    [八一中文网 请记住备用网址www.81new.cc www.81new.vip  绿色无弹窗]

    当天下午就有天使来召唤魏叔琬前去宫中觐见,魏叔琬不敢怠慢,把公事交给李富贵就跟着天使走了,来到宫门外等了一小会,便受到了李二帝下的召见,等魏叔琬进去后,发现里面有六个人,,一中年男子居中而坐,相貌堂堂、不怒而自威,左右各有两三个人落座,而自己老弟魏徵也在,其余的人魏叔琬都不认识,魏叔琬一猜就应该是自己那本奏折的事。魏叔琬给李二帝下见过礼之后,听到李二帝下说道:‘免礼后’,这才起身等着李二帝下问话。李二帝下先褒奖了魏叔琬几句后:‘现在粮食价格居高不下,而且有价无市,你奏折上说要用粮食发给灾民,而朝廷也没这么多粮食,如何办理’。

    原来李二帝下回来后就派人去传唤魏叔琬,并把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魏徵、岑文本灯重臣也一起叫来,之前李二帝下已经把在渭南县的见闻跟几个人说了,也罢魏叔琬的奏折拿给他们看,几个人也都觉得可行,毕竟朝廷钱财有限,必须要百姓自救才可以,可现在粮价飞涨,而朝廷的粮食也有限,这倒是个难题。又想到以工代振这个办法是魏叔琬提出来的,便希望他有办法解决此事。

    魏叔琬想了想后回答:‘回帝下,现在粮食都在一些权贵或乡绅手上,臣下倒是有个损招,就是朝廷出面号召权贵乡绅捐献粮食渡过难关,并且安排几个人带头多捐,之后把每个人捐献的粮食数目记录,并且立碑示人,这样一些权贵乡绅应该会注意自己家的名字,应该会多捐献些粮食,而对于剩下的那些顽固不化的人,恐怕就要靠朝廷强制执行了’。

    众人眼睛一亮,感觉这倒是个办法,没想到这个年轻人还真有注意,这样的难题都给解开了,之前这些重臣都已经做好了朝廷强制征收的准备,魏叔琬的这个做法倒是要强了不少。

    李二帝下又问:‘你在奏折上说要把青壮抽出来集中干活这是何意,毕竟这是要亲人骨肉分离的事情’。

    我回到道;‘因为天灾,灾民可能有些怨言,臣怕有些人鼓动灾民闹事,故把青壮分开,这样灾民中的老弱很难被人鼓动,而青壮也有了顾忌,等到时间长了,灾情稳定下来,而灾民也已经安下心来,就可以安排他们回家一起劳作’。

    李二帝下一想确实有理,有跟几位重臣商议由谁负责此事,毕竟这赈灾也就算了,只需一位重臣钦差出来主持便可,可这征收粮食却是个

    难事,干好了得罪人,干不好李二帝下也不会饶了他,这种事情魏叔琬是没有说话的余地,在旁边安心的当听众,最后还是岑文本举荐由李二帝下的三子李恪主持此事。

    李二帝下当即派人招来李恪,过了一会,李恪便来觐见,立刻今年十四五岁,其人面白如玉,浓眉大眼,却是个十分英武的少年。看到李恪到来,李世民便说道:‘朝廷准备安排一位钦差,全权负责赈灾事宜,诸位大臣都像朕推荐了你,你意下如何’。

    李恪回答:‘儿臣听从父皇安排,只是不知道朝廷拿出多少钱粮赈灾,这赈灾的流程又是怎么走’。

    李世民便把之前众人商议的事情说了出来,李恪一想,这征收粮食可是得罪人的事,现在长安城里粮价都上了天,可李世民的安排却也不敢不听从便只好答应了下来。李世民又安排魏叔琬做李恪的扶手,帮助其主持赈灾事宜,并且有事可以直接进宫禀报。又因为很多事情需要京兆府一起配合,直接任命魏叔琬为京兆府主簿,正六品下,可以说一步登天了,这倒是个意外。

    我一听心里一惊,京兆府主簿到罢了,毕竟升官了,可怎么让我做李恪的副手,要知道李恪可是夺嫡的热门人选啊,整天和太子李承乾,四弟李泰斗的热火朝天,自己躲都躲不过来,这下可真倒霉了,至于得罪人的是在魏叔琬看来倒没什么,想干点事肯定会得罪人的,自己老爹又是得罪人的祖宗,相比之下,自己得罪一些人就更无所谓了。可自己又没办法拒绝,总不能和李二帝下说,自己不想和你儿子做事,你老换个人吧,估计要是这么说连魏徵都护不下自己,直接就会被李二帝下杀了,只好硬着头皮答应下来。

    又商议了了一些具体问题就让李恪和我下去办事了,和李恪一起出来后直接去了京兆府,毕竟很多事都要通过京兆府来配合,而我也是新上任的京兆府主簿,三把手,除了府尹和长史之外就是我了。京兆府府尹是由宰相房玄龄兼任,实际事情都是由长史刘仁轨负责。一到京兆府,李恪把来意一说,刘仁轨立马表示全力配合,又和自己打了声招呼,由于天色将晚,李恪就说明天开始办公,他负责征收粮食,并把粮食分发给流民等事,由我负责召集并带领流民挖渠打井,李恪走了之后,刘仁轨安排自己见了京兆府几个官员,并吩咐属下全力配合自己后,之后让人领着我到后衙办公的地方去了一趟,便各自忙各自的去了。

    魏叔琬看了下自己办公的房间,屋子不大,但是挺干净,现在天已经黑了,京兆府的大部分人已经回家,魏叔琬也只能等到第二天在开始工作。第二天,魏叔琬早早地来到京兆府办公,主簿的主要工作是负责物资管理、钱粮调动、征集民夫等事,并协助府尹处理常务,下面有两个属官,二十几名吏员,由于现在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赈灾,魏叔琬便吩咐两个属官王源、李善财带着手下官吏在长安城外粥朋设了几个登记点,凡是青壮只要报名参加劳作,便发粮食,并每天供饭。把每个县的人分到一起,然后到田地干旱的地方打井修渠,引渭水浇灌田地,能抢救多少就是多少吧,而李恪除了征收粮食、发放粮食之外,也经常来看工作进度,一来二去的我和李恪也熟悉了起来,李恪为人不拘小节,谈吐风趣,倒是有很高的人格魅力,要不是知道李恪的结局不怎么样,我还真忍不住和他相交。就这样辛辛苦苦一个月,魏叔琬领着人挖了一万多口井,修了八十多里渠,时间也到了七月末,这才迎来了第一场雨,所有人都忍不住松了口气,毕竟秋天不会绝收了,老百姓有了收成下一年也能过得去。李恪和魏叔琬此时李二帝下交了差事,倒是得到了李二帝下的称赞。不过因为此事,李恪得罪了很多人,连带着魏叔琬也被那些人记恨了,毕竟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难免被人记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