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建造盐场

作品:《繁华大唐的背后

    [八一中文网 请记住备用网址www.81new.cc www.81new.vip  绿色无弹窗]

    魏叔琬在贞观五年年底离开长安城,由于带的人数不少,仅仅户部、工部、还有魏叔琬也从自己收养少年中也挑选了几个带了出来,这几个少年以后就让他们留着当地,魏叔琬的想法是在盐场建立一个情报站,毕竟建立盐场之后,经济就会很繁荣,还有朝廷护卫的兵马,一行人足足有五百左右,时间还很紧迫,所以决定走水路,终点就选在天津附近,从渭水码头登船,之后经过黄河,再到京杭大运河,直接就可以到底天津,之所以选择此处,不仅是因为后世的长芦盐场就在这附近,也是因为水运方便。

    长安城距离河北两千里之遥,即使乘船也用了七天才赶到,一路上魏叔琬也顾不上沿途的风光,每日在船舱里想着建立盐场的事情,等到了了十二月二十七这天,终于到了天津,现在则是叫做雍奴县,而天津沿海一带还是一片荒地,下了船之后,当地的县令已经带领人员再码头迎接,魏叔琬决定在县城内休息一下,所以就住到了县城内的驿馆,然后见了当地的县令,并吩咐他在年后处五就开始召集民夫,全部都要青壮年,以一万人为上限,而且工钱就按照当地的来,等过了十五就开始做工,雍奴县的县令自然不敢怠慢,立刻点头答应,魏叔琬现在不仅位高权重,而且还有便宜行事的圣旨,县令很是配合,立马回到县衙开始安排了。

    魏叔琬在县城休息了一夜,第二天就带着十几个人开始选择盐场的位置,雍奴县的县令要陪着一起,魏叔琬并没有用,只让他找了几个向导,吩咐他只要在十五之前找到足够的人手就行,要知道此时的雍奴县一共才不到十万人口,想召集一万人确实很难,魏叔琬也给县令定了个最低目标,最少三千人,越多越好。在向导的指引下,魏叔琬一行二十几人就开始像离得最近的海边走,出了城二十几里就到了海边,可魏叔琬对这个地方不怎么满意,到处都是沙滩,而且地势很高,引入海水不便,也没什么心情看大海的风光,所以就沿着海边继续往南边走,又沿着海边走了二十里,魏叔琬还是不怎么满意,时间很快就到了中午,于是就让大家就在海边吃了点干粮,一直到了天色将晚,才带人回到县城,第一天虽然没有成功,但魏叔琬并没有泄气,反正要到十五才开始动工,就这样直到年前也没有选定地址。

    到了三十这天,魏叔琬没有带着人出去,而是给所有人放了假,让大家尽管放心玩乐,等到了初五再出去,魏叔琬自己受到了当地县令的邀请,去吃了一顿酒宴,休息的时间总是很短暂,到了初五之后,雍奴县的县令就开始召集民夫,而魏叔琬又一次带着人去为盐场选址,到了正月初十魏叔琬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地点,魏叔琬终于有些急了,功夫不负有心人,等到了正月十三,魏叔琬终于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地方,此地位于用怒县城的东南,距离县城附近的运河码头直线距离有三四十里,地势平坦不说,而且全是泥滩,魏叔琬可是知道晒盐最好是选择泥滩的,于是就选定了此地,魏叔琬也安下心来。

    到了十六这一天,雍奴县的县令就带着人来了,一个召集了六千民夫,全部都是十六岁到四十岁的壮年,魏叔琬就让工部的人员带着他们先行修建一排几十个大盐池,之后便引入了海水,毕竟海水是需要晒得,然后在修建足够五千人住房屋,修建好房屋只后,在继续修建盐池,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三天,房屋已经修建好了,毕竟都是简易的房屋,然后就在第一排盐池的后面继续修建第二排盐池,这时第一个盐池里面的海水浓度通过三天的风吹日晒应该已经不低了,在第二排的盐池修好之后,便把海水引入了第二排盐池,在第一排盐池里面放入海水之后,便开始修建第三排盐池,用了两天时间,魏叔琬一共弄了七排盐池,以后就打算每天引入一批海水晒盐,可结果到了海水刚刚到了第三排盐池,就已经有了些结晶了,看来根本不用那么多时间啊,估计情况会比自己预想的要好了很多。

    然后把第三个池子里的海水引入第四个池子,到了下午,海水已经全部晶化了,全都变成了食盐,一旁的工匠与民夫也看的张口结舌,拿出了一点结晶来尝了尝,果然是食盐,而且比市面上的盐要干净很多,于是魏叔琬根据时间又调整了一下,从第一排盐池开始引入海水起,到最后一排盐池出盐为止,大概三四天就可以,所以决定每个盐池就晒半天,这样就可以估算出来产量是多少了,现在每一排有五十二个盐池,七排盐池一共三百六十四个,需要一千人左右就可以,于是专门抽出了一千二百人,负责在已经修建好的盐池晒盐,剩下的人手魏叔琬安排他们去修建新的盐池了。

    等到了正月二十三这天,终于第一次大量出盐了,而且以后每日都会出盐,等把出盐的数量统计好之后,魏叔琬也有些侧目,足足将近五十石,这已经是淮南盐场报到户部产量的十几倍了,这样又过了三天,魏叔琬每日都把食盐的产量做个统计,都不少于五十石,最后一日居然达到了六十石,魏叔琬终于向长安发了急报,告知李二帝下和朝中的房玄龄与刘政会,这段时间虽然朝中的房玄龄频频给魏叔琬来信询问此事,现在终于有了好的结果,而且还出了所有人的意料之外。

    按照现有的人手,足足可以把盐场的盐池数量扩充五倍,那么日产食盐将会达到接近三百石左右,年产将会达到十万石以上,按照户部的名册,大唐北方现在的人口有一千五百多万,即使每个人每年最少吃一斤食盐的话,那么则大概需要十五万石食盐,仅仅新建立的盐场,虽然不足整个北方所用,但也足以解决食盐不足的问题,而且所需费用很少,按照盐场需要一万多人的标准,每年只要不到二十万贯工钱即可,再无其他的费用,而以现在的盐价来说,即使是私盐,最少也要十贯钱一石,这样每年最少可以为朝廷多收入一百多万贯钱,可以解决很大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