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回到长安

作品:《繁华大唐的背后

    [八一中文网 请记住备用网址www.81new.cc www.81new.vip  绿色无弹窗]

    魏叔琬的队伍离开洛阳后,顺着黄河一路西行,并没有在其他地方停留,在此期间,魏叔琬特意看了看,发现黄河两岸确实很荒芜,并没有田地,看来黄河确实应该治理一番,这样便可以在两岸得到很多良田,就这样几天后便来到了渭南县,渭南县是魏叔琬第一次当官的地方,这里距离长安也已经不远了,所以便想去看看,于是便又一次带领着几个随从,轻车简从的下了船,等进了县城后,发现城中的一切都没又什么大变化,还是老样子,倒是让魏叔琬有些亲切感,在街上逛了一番,渭南县到底是个小县城,人口虽然不多,但也挺繁华的,街面上也挺整洁,环境感觉比洛阳都要好,就是没有洛阳那么多的人口。

    走了一会,感觉到有些饿了,于是在街上随便找了个小店,要了几份小吃,老板倒是有些意外,毕竟以魏叔琬穿着打扮来看就知道是个贵人,这样的人倒是很少来这些小地方吃饭的,但也热情的招待了起来,吃着这些小吃,倒是想起了在后世的时候,自己高兴的时候也是就这样找个小地方,吃些小吃,喝两瓶啤酒,如今倒是不需要了,自己也已经成为特权阶级的人物,以后这种地方来的机会就很少了,吃过了饭以后,便离开的渭南县,直接会了长安城。

    回到了长安城首先便要去像李二帝下复命,等见到了李二帝下,魏叔琬便行礼说道:‘见过帝下,臣奉命出京公干,如今已经完成了帝下的吩咐,特来向帝下复命’。

    李二帝下十分高兴的说道:‘辛苦爱卿了,你这次的事情做的很好,可是为朕解决了大问题,回京路上是否顺利’。

    魏叔琬回答说:‘拖帝下洪福,一切都很好,’想了想又说道:‘如今臣身兼数职,难免忙不过来,而兵部已经已经有了尚书,臣请辞去兵部侍郎一直,专心在户部任职,还望帝下恩准’,心里面想,如今兵部尚书是李靖,自己又曾经受命主持一切事物,李靖位高权重不说,而且还资历深厚,自己何必还在兵部碍眼,干脆把事情全交出去,以后就不管这一摊子了。

    李二帝下听到后说道:‘你说的也有些道理,让朕考虑一下再说,你忙碌了数月,如今刚刚回来,朕放你几天假,好好休息一番’,心里面却想着,这小子不错啊,只从魏叔琬回来以后,李二帝下就在考虑这个问题,魏叔琬身上的职务太多,有户部的,兵部的,还兼任长安县令,全都是级别不低的职务,只是以前他把一切都做得很好,很多事情都离不开他,而且魏叔琬又没犯错误,免去他的一些职务未免有些卸磨杀驴的感觉,所以才一直如此,如今所有事情都走入了正轨,兵部有了李靖主持一切,长安县令自从魏叔琬走了以后,那个代理县令做的也不错,倒是可以让魏叔琬专心在户部弄钱了,于是又夸奖了魏叔琬几句后便让他离开了。

    离开皇宫后,魏叔琬便回到郑国公府,毕竟亲人都在这里,府里只有母亲裴氏在,魏徵应该还在朝中,他是光禄大夫,事物繁忙,每天都在找别人的麻烦,刚与裴氏述说了一会离别之情,小妹便高兴的来了,这一下变热闹了些,由于魏叔琬总是带着小妹魏明月出去,所以现在魏明月的性格开朗了很多,到了晚饭前,一家人才都回来,一起吃过了饭后,便个自歇息了。

    等第二天一早,魏叔琬便回到自己的府邸,如今的府邸已经改名叫做渭南县伯府了,有了爵位就是好,可以自己顶门立户了,毕竟魏徵的一切将来都要长子继承,其余几个儿子都会被分出去,魏叔琬自己买的宅院,得到的爵位也都是靠着自己的努力,倒是可以名正言顺的离开,但是从法理上说,还没有分家而已,来到了自己的地方后,感觉便有些不一样了,这里一切都由自己做主,在几个丫鬟的伺候下,魏叔琬换了一身便装,然后魏东和魏南便进来禀报这一段事件都发生了什么事。

    魏叔琬听了之后感觉没有什么大事,便让他不必在禀报,然后让他们仔细查看南方产盐的地方都是什么情况,都有哪些人家参与进去,还要查查各地治理黄河的情况以及每年黄河泛滥的季节什么地方影响最大,受到的灾害最深。

    之后又找到来魏国和魏泰,让他们二人从所有少年中,挑选出最适合练武的,还有他们现在带领的一二百人也要挑选一些出来,以后就跟着少林僧人练武,魏叔琬在后面腾出了几个大院子,以后他们就在府中的后院练武,也正好可以看家护院。

    然后魏叔琬就在房里想着南方的情况,如今北方的食盐应该可以已经充足,是否应该治理一下南方的盐政,如今按照户部的记录,南方共有大小盐场几十个,每年产盐都只有十几万石,虽然实际上产量不只如此,其中大部分都被当地大族跟官员中饱私囊了,可即使如此朝廷也不敢轻易地动那些人,一来这些人背景深厚,二来毕竟每年几十万贯的收入也不少了,前随的时候每年盐利也不过百万贯,可现在对突厥大胜,李二帝下已经威望大涨,自己此时提出来整顿全国盐务他会不会心动,毕竟这些人行为都是从李二帝下口中抢食。

    魏叔琬越想越觉得李二帝下会心动,毕竟此时朝政平稳,李二帝下也可以腾出手来解决一些弊端,而且参与到盐利的只是部分江南世家,砍掉这些弊端只是会影响一小部分人,并不是所有世家都会受到损害,于是便决定再写一份条陈,里面建议李二帝下应该整合全国盐务,将晒盐之法推行全国,并且改革盐政,魏叔琬的建议是使用盐引,朝廷批准商家贩卖食盐,然后发下盐引,朝廷给每一个地方盐引都要不同,并且按照人口多少发放盐引,以后商家只要拿着盐引便可以盐场提取食盐,并在盐引所在的地方贩卖,而且由于晒盐的产量巨大,且成本低廉,只要价格比私盐都低,就可以完全段绝私盐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