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第二平台

作品:《无限之漂流记

    随着月球基地的逐渐完工,地球上的成员也都转移完成,乃至一部分地球科学家也都跟了上来。

    一二号基地被封存,留下地球上的科学家们也搬到了第三基地,甚至学院岛也让给了这些科学家们去管理。

    至此,地球再一次的完全归属于地球人了,虽然其中还有科技联盟的势力。

    为了完成世界任务,也是为了发展自身,第二平台的建设计划便被提了上来。

    首先就是选址问题,总不能还是在地月轨道吧,毕竟在l1已经有了一座进取号空间平台。

    所以,这第二个空间平台的位置就需要挑选了。

    整个太阳系这么大,现在能选择的地方其实并不多,距离太远了是肯定不行的。

    因此划定了一个距离范围——小行星带以内!

    火星轨道和金星轨道首先被选中,毕竟这是距离地球最近的两颗星球。

    火星可以建造基地,而金星的大气环境则不允许,所以又再次排除了金星。

    正当风朝佑准备选择火星轨道作为第二平台的时候,他一下子就看到了火星之外的小行星带!

    “火星的开发需要地球的支援,开发小行星带可不需要。”

    火星轨道平台的建设需要地球资源的支援,单凭月球基地还是有些供不应求。

    可是小行星带就不一样了,毕竟这里到处都是资源。

    而且小行星带还拥有着完美的隐蔽环境,他完全可以将第二平台当做后手!

    在这个想法下,风朝佑立即决定将第二平台放到小行星带内。

    有了位置,然后是定位和设计。

    既然是在小行星带,那么这里丰富的资源就该利用起来。

    于是将第二平台定位成了资源采集和加工,附带发展空间力量。

    因此,为了避免被众多小行星所撞击,就需要挑选一个合适的位置——最后选择了谷神星这颗矮行星。

    谷神星有着足够的引力,完全可以当做一面盾牌来用。

    采集资源的点却是刚好相反,引力越大越不利于采集船的运作。

    如此,设计方案也就有了——不再是舱段式的了。

    以核聚变反应堆为核心,打造出一座真正的太空基地!

    空间维生系统、模拟重力、太空采矿与加工、太空港口和船坞。

    甚至因为是核聚变反应堆,还给整个太空平台加载了一定的移动能力。

    其中,空间维生系统技术、太空采矿和模拟重力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了,太空港口也有了改造方案。

    只有太空冶炼与加工、太空船坞的技术还在进行最后的技术验证。

    在太空这种无重力的环境下怎么冶炼矿物是一个大难题,也就是该怎么将熔融状态的矿物进行提纯分离呢,不然冷却了之后还一团,等于没炼。

    对此,也是有两个解决方案的——要么在模拟重力的环境下进行,要么就需要开发出无重力冶炼技术。

    模拟环境下一切就按照地面处理就行了,这没有什么难度,有难度、有需求的是无重力冶炼技术。

    经过再三考虑之后,决定设计出两套冶炼系统,一套安装在有模拟重力的环内,进行矿物的提炼。

    另一套在无重力环境下,用于矿物的再加工,例如利用无重力环境生产高质量的泡沫金属。

    同等体积、同等强度的情况下,泡沫金属有质量轻、节省材料的优点,可以说是太空时代的必需品!

    如果生产出钛合金的泡沫金属,那么对于太空舰船的制造将会有质的提升——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可以建造的更大、更长!

    也因此,风朝佑要求在第二平台上配上加工制造的生产线,并且改进太空舰船的设计,尽量使用金属制品,减少对橡胶、塑料等高分子材料的依赖。

    这样就能直接在太空原地取材建造太空舰船了!

    橡胶和塑料这样的高分子合成材料最大的作用是在于其气密性和绝缘性。

    要么利用太空就有的无机材料进行合成,要么就是使用替代品。

    例如,二氧化硅是陨石中最多的物资,就是用来制造光纤的原材料,对其进行高能电解,也能提炼出单质硅。

    少量不可替代的高分子材料,要么从地球上获得,要么就直接兑换!

    最后,第二平台也加载了很多防御武器系统,毕竟这里有这么多陨石呢!

    紧接着,便针对性的开发了一款实验性质的太空战舰。

    【名称:太空战舰

    型号:陨星级一代

    代号:星陨

    定位:多功能太空主力战舰

    舰体:长条形,前细后粗,舯部有模拟重力设施,隐蔽式舰桥,长550米,宽90米,高90米

    能源:第一代重氢核聚变反应堆、综合能源转化存储系统

    动力:高温等离子体推进器组、高温等离子体姿态调整系统,最高航速15km/s

    控制:智能辅助控制系统,舰员60人

    武器:舰艏单装同轴二十兆瓦等离子主炮

    两座双联装180毫米口径线性电磁炮(背负式,舰艏部上下各一座)

    两座单装兆瓦级紫外速射激光炮(舰体侧边靠前各一座)

    两座单装十兆级伽马射线炮(舰体侧边靠后各一座)

    128单元通用垂直发射系统(舰舯部)

    16座950型近防炮

    机库:收纳投放太空战机,搭载4架太空战机

    防护:钛合金层叠装甲、钛合金结构、舰载维生系统

    信息:舰载综合探测系统、光电侦测系统、舰载通讯系统、舰载联合火控系统】

    因为是实验性质的,所以便将所有的先进技术全都堆了上去。

    重氢聚变反应堆,基本上占据了战舰艉部绝大部分空间,其产生的高温等离子体、高能光子,将为推进器、等离子体主炮、紫外激光炮、伽马射线炮直接供能。

    也因此让战舰的航速能达到了惊人的每秒十五公里,是每秒,不是每小时!

    综合能源转化存储系统,将多余的能量以高温等离子体的形式进行储存,也通过这里为战舰内部各个系统供能。例如智能辅助控制系统、探测器、维生系统……

    加上尽可能多的配备各种自动系统,整艘战舰也只需要六十人就能完全操控。

    甚至为了尽量延长舰员们在太空的战备执勤,还在战舰靠近艉部的位置安装了一个小型模拟重力环,提供住宿、饮食、锻炼方面的便利。

    这种安装在战舰内部的模拟重力环,直径只有不到九十米,这也是为什么战舰的高宽都是九十米的原因。

    为了避免单环旋转时会出现的偏心力,所以还是两个反方向旋转的环,每个环只有五米厚,所以看起来就是薄薄的一层。

    至于舰桥,可不是地球海面上那样在最高处,而是直接位于厚厚的装甲之下,反正各种观测和数据都是通过仪器来获得的,肉眼在太空中根本用不上!

    装甲采用最新研制出来的散热型层叠钛合金装甲,能有效抵抗高能武器和动能武器的攻击,对于爆炸性武器也能很好的抵抗。

    内部结构方面也是采用钛合金,而且还是泡沫型,有效减轻了舰体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