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一章 新会所?

作品:《红楼翻云覆雨

    “好呀,不过不会给你带来什么麻烦吧?”

    毕竟上次出门也没多久,一出门就遇到了麻烦,虽然谁都不想,但终究体验不好。

    林黛玉也知道,贾环这次是有正经事要做,也担心会给贾环带来不好的影响。

    “不会呀。”

    贾环满眼宠溺,看着林姐姐。

    “咱们是出门找乐子,又不是出门找麻烦。”

    “我的原则是,咱们不惹事,但是遇到了也不怕事。”

    反正都是别人的错的就是了!

    颜正义,颜正义,颜值即正义……

    总而言之,贾环就是吃林姐姐的颜,那么问题肯定是别人的……

    “放心吧,之前在路上给咱们添麻烦的人,已经被他爹收拾的亲妈都认不出来了。”

    “而且现在还有求于我,在国子监里那是鞍前马后的伺候着,可老实了,就是个乖宝宝。”

    贾环就差拍着胸脯保证,一块出门只有别人躲咱们的份了。

    “那就好,不然的话,我还是不要出去了。”

    被贾环安慰一番之后,林黛玉也放下心来,脸上紧张的表情也放松了许多,又重新挂上了微笑。

    “赶紧吃鱼吧,我也好长时间没有吃过江南的湖鲜了。”

    “等明天见了林一和林二之后,我一定要再问问他们,看看能不能多搞一点过来。”

    “最好是活蹦乱跳的那种,不然的话,都不好送给老太太尝尝。”

    说起来也是,要是一般人倒也就罢了,送上一两道做好的饭菜,大家一起尝尝鲜也不是不可以。

    但是孝敬长辈的东西,如果不能找个好的由头,肯定又要被问东问西。

    都解释一遍,还不够麻烦的。

    “行,明天就再问问,实在不行的话,就让他们再想想办法,看看能不能从江南再送一些过来。”

    对于林姐姐的想法,贾环自然无有不依。

    生活了那么多年,有了那么多钱,想吃口鱼怎么了?

    不就是留在这个时候用的吗?

    “也不用太麻烦,要是实在辛苦就算了。”

    多年寄人篱下的生活,已经让林黛玉养成了谨小慎微的习惯。

    看别人的脸色讨生活,其实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

    如今条件已经发生了变化,有些习惯可以慢慢改过来了。

    “林姐姐放心,肯定不会有多麻烦。”

    “既然能搞这次能搞过来,那么就说明已经有那么一条渠道走通了。”

    “再送一批过来,也只是重复一下过程。”

    贾环表面上并没有当做一回事,故作轻松,只是想让林姐姐安心。

    看着眼前清澈明亮的双眸,贾环心中暗下决心,一定要做点什么。

    荣国府肯定不是久居之地,无论是按资排辈,还是里面牵涉到的利益关系,即便是贾环中了状元,也一时难以理清。

    最好的方案莫过于先跳出去,然后再反手清理。

    旁观者清,总能有一个比较好的方案。

    ……

    翌日。

    西城偏北,一个两进的,非常传统的四合院。

    贾环和林黛玉轻车简从,很容易就找到了地方。

    院子入口的位置偏东,门楼看起来还挺并不怎么新,应该是有些年月的老院子了。

    而且,想必师徒三人搬进来之后,也都没有翻新过。

    进了院门之后,就是影壁。

    一般而言,影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单独修建的一堵墙,只作为影壁来使用。

    还有一种就是,把影壁和前院东厢房的一堵墙共用,好处也显而易见,可以多出不少的实际使用面积。

    从外面看起来不起眼,但是院子里收拾的还算是不错,十分的干净利落。

    院子里十分空旷,地上留下了不少打磨的痕迹,想来应该是练功的地方。

    为了不引起其他人的注意,林大并没有到门口迎接林黛玉,而是一直守在二门。

    见林黛玉和贾环进来之后,赶忙上前行礼:“见过大小姐!”

    和贾环想的不一样,林大看起来并没有白发苍苍,精神矍铄之类的。

    而是一个看起来有点疲惫的中年人,感觉上有老下有小,都需要依靠自己,但是放眼望去,却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让自己依靠。

    就好像尽心尽责版的政老爷一样……

    只是到底还是眼神出卖了林大,炯炯有神,不是一般人。

    而且穿着也比较考究,整洁得体。

    “您是林伯吧?”

    没想到林黛玉好像还认识,惊奇中带着惊喜,还有点不太确定。

    “没错,没想到过去这么多年了,大小姐竟然还记得。”

    能被林黛玉一眼认出来,是林大之前没有想到的。

    毕竟从林府离开的时候,林黛玉尚且很小,按理说应该没什么深刻的记忆。

    林大早年受惠于林如海,后来就跟在了林如海身边,一直就当个管事什么的,算是帮帮忙,打理打理俗务。

    勉强算是充当个管家吧。

    只是后来林如海在任上之后,一开始盐商们还摸不清楚底细,还很忌惮。

    但是随着林如海把握住了工作节奏之后,为了帮皇帝抓银子,就开始整顿两淮的盐业,让盐商们饱受官府打击之苦。

    古代的盐业,和开矿冶铁一样,都是管制行业。

    最早的时候,主要就是为了往边关输送粮食,按照粮食量的多少,开具盐引。

    所谓的盐引,实际上就是一种授权,一种可以参与食盐贩运的授权。

    作为管制行业,从生产端到销售端,就必须全都掌握在官府的手里。

    首先盐场生产出来的盐,就必须由专门的盐丁负责管理,没有条子,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盐引,是不允许把盐提出来的。

    盐商们拿到盐引之后,说白了就是个渠道商,或者说是二道贩子,到指定的盐场,去买指定数目的盐。

    然后根据盐引上的规定,卖到指定的地方。

    所有的环节和流程,都必须严格按照规定来执行。

    无论是数量还是价格都是提前定死的,里面的利润多寡,基本上一算就出来了。

    要知道盐引的数量是有限的,而且根据盐引的数量不同,以及专卖区域的不同,都是要照章缴纳盐税的。

    其实盐商们利润的大头,一直都是私盐。

    所有的制度,在一开始制定的时候,目的肯定是单纯的。

    只是在后来执行的时候,总是会出现问题。

    没办法,情况发生变化之后,总是会有所调整。

    按照原本的运粮开中法,肯定是没有那么多问题的。

    无论是谁想要挣这笔银子,那就老老实实去送粮食。

    只是好处来的太容易,制度就容易走形。

    自从纳粮开中变为纳银开中之后,整个盐业市场是开始了狂奔。

    从表面上来看,最起码户部来银子更容易了。

    以前把粮食运到边关,只是在给户部降低边关粮食供应的成本,说起来并不是户部的只管收入。

    但是换成纳银开中之后,商人们想要盐引,就必须先把银子交到户部,可以说在这种情况之下,户部的岁入暴增。

    而且还有一点也十分重要,那就是直接改变了盐业的利益格局。

    送粮食这种事情,肯定是靠近边关的商人,做起来更加容易一下。

    而且朝廷军队驻防就在当地,关系也好打通,所以纳粮开中法,着实养肥了一大批的晋商。

    而纳银开中之后,盐场主要分布的两淮地区,就开始逐渐崛起。

    靠近主产区,而且还靠近主要市场,只要砸银子,就能拿到盐引,压根就没有晋商什么事儿了。

    相互之间竞争激烈之后,盐引的价格自然而然就被炒了上去。

    没办法,不出高价,也不找关系的话,压根就没有你想要的份儿。

    拿不到盐引,盐商就是个死。

    相互搏杀之后,根据市场竞争的规律,就只剩下几个巨头。

    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

    每年拿盐引的成本上去之后,盐商们的利润就无法得到保证,做大之后肯定会想着动歪脑筋。

    办法也很简单,就是虚报数目。

    比如两淮盐场买盐,核定的数目只有五千石,但是大家打了多年的交道了,多买一些也不是不可以。

    毕竟盐场的官员,也需要点银子花销什么的,反正产出了那么多盐,放着也没啥用,就是个库存。

    关系到位,银子到位之后,就可以凭借五千石的盐引,买出一万石的盐,甚至还可以更多。

    运到指定的销售区域之后,只要搞定当地的官府,或者私下里再铺一套销售网络,就可以把多出来的盐,也顺利销售出去。

    多买卖的这部分盐,因为没有盐引的成本,价格可能还会低一些,但是利润反而很高。

    暴利的生意,肯定会有许多人抢着干。

    普天之下,能够摸清楚套路的,肯定也不只是盐商。

    整个链条上的参与者,不需要多大的功夫很快就能摸清楚里面的关系。

    反正都是贩卖私盐,除了正规盐商之外,暴利很快就会吸引很多参与者进来。

    比如,盐场的亲戚,地方官府的亲戚,船老大的亲戚,甚至还有盐商的亲戚……

    人一多,市场就乱了。

    价格控制不住,就会对官盐形成市场挤压。

    不过不着急,盐商们也不指着官盐挣银子,甚至亏本的话,反而是个好事。

    一旦官盐销量不行,盐商们还可以在第二年,反向施压,争取让户部降低盐引的价格。

    挣不到银子,哭穷嘛,谁还不会。

    到时候户部收不到那么多银子,第一件事肯定就会肃清整个盐业的交易链条,翻译翻译就是打击私盐,让官盐重回正常的轨道。

    只有这样,才能堵住盐商们的嘴,老老实实交银子。

    政策导向上,肯定是这么个风向。

    但是等到了落实阶段,打击谁,不打击谁,就不一定了。

    要知道能够盘活整个食盐产业链条的市场参与者,只有正经的盐商。

    多年打交道,上下的关系都已经全部打通了。

    正好可以借着朝廷这股风头,把其他的私盐参与者,全部都清理出市场,重新恢复盐商们垄断官盐和私盐市场的阶段。

    然后,就进入了一个新的周期。

    毕竟在那个年代,正经人靠着正经生意,肯定是不可能发财的。

    能保本全身而退,都算是精英了。

    只是让大家没有想到的是,自从林如海上任之后,情况就发生了变化。

    为了给皇帝挣银子,林如海没有按照规矩,把刀伸向了盐商。

    作为整个食盐产业的最高监督部门的老大,林如海有绝对的影响力。

    只要林如海不放松,就可以一直盯着盐运衙门以及盐场,必须按照规定出盐。

    盯死了生产端,都不需要盯销售端,就可以产生绝对的掌控。

    拦了别人的财路,自然会引起盐商们的反弹,贾敏在孕期意外身亡,就是最典型的威慑手段。

    其实在那之前,林如海就已经做了提前准备,把林大派出去,暗地里做一些情报工作,希望能够把握主动权。

    但是终究还是防不胜防,夫妇二人相继离世。

    因为这件事情,林大也一直很内疚,所以在接到了林如海的临终遗命之后,就马不停蹄的把自己的两个弟子,派出来暗地里保护林黛玉。

    “我小的时候,您就一直陪在父亲身边,怎么可能不记得。”

    “这么多年了,您离开之后,过得还好吗?”

    自从林如海过世之后,林家在林黛玉的心里,就已经没了,只剩下一个符号。

    除了陪在身边的雪雁和王嬷嬷,林大还是林黛玉第一见到的林家老人。

    自然感到格外亲切。

    “多谢大小姐关心,其实我一直都没有离开林府太远,只是鲜少在人前露面罢了。”

    “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咱们还是先进屋吧。”

    说着就引着林黛玉和贾环,往正厅走去。

    迎门正中就是就是翘条几,下面是八仙桌,两边摆着太师椅。

    沿着东西两列还摆了四把圈椅,中间隔着茶几,和前院武人的风格对比明显。

    林大说着就要把林黛玉让到主座。

    林黛玉几番推辞之后,终究还是挨着东侧下首坐了,贾环坐在林黛玉下首。

    而林大也没有坐在主座,而是选择了林黛玉的对面。

    至于林一和林二,老老实实站着吧,没有坐的资格。

    对于长辈,林黛玉还是比较尊敬的。

    尤其林大严格意义上来说,也不算是林家的下人,更像是一中类似幕僚的合作关系。

    “不知大小姐此番前来可有何要事?”

    都说无事不登三宝殿,林黛玉女扮男装出府肯定是有事情,不然的话,也不会大费周章。

    “我倒是没什么要事,就是来向您道声谢,昨日送的吃食不错,有劳您费心了。”

    其实林黛玉也就是找个借口,先拉进一下关系。

    知道贾环下面有正事要谈,关系近一点,也更容易开口。

    “就是给你预备的,这次打江南回来,算是把路子走通了,以后想吃的话,就定期带一些过来。”

    林大也不是很善言辞之人,有些事情自己默默做了就是,没有必要非得邀功。

    懂的人自然懂。

    不过到底贾环是个明白人,笑道:“林伯辛苦了,想必费了不少周折吧?”

    “其实倒还好。”

    “既然大小姐喜欢,几条鱼,一点湖鲜不算什么。”

    林大和贾环并不熟悉,能够保持现在这种还比较客气的态度,已经是相当克制了。

    自从来了京城之后,林大就已经通过各种渠道,来打听林黛玉在贾府的生活状况。

    曾经想过会有一些问题,但是没想到问题那么严峻。

    只是隔着荣国府,林大纵然有天大的本事也是不出来。

    不过这并不妨碍林大对姓贾的人有看法!

    能让贾环安稳的坐在这里,都是完全看了林黛玉的面子。

    “京城的江南籍官员很多,尤其是苏湖地区,不知林伯有没有兴趣在京城开一家南菜馆子?”

    贾环也是一时兴起,突然想起了这个主意。

    京城虽然在北方,但是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大多都出身南方。

    就连贾家也是从南方迁移过来。

    但是受困于运输条件限制,物流不通畅,南方的许多物产,并不能跨地区大量输送到北方。

    尤其是蔬果和湖海鲜之类的东西,容易死掉,也容易腐败。

    听林大这意思,是搞定了运输通道的问题,那么进行小批次的运用,问题应该不大。

    如果能够满足一部分人对于家乡风味的需求,未尝不是一笔好买卖。

    赚银子只是其次,能够经营好人脉关系才是最重要的。

    林大之前因为要搞情报调查的原因,为了方便走南闯北,就搞了一只小规模的运输团队,陆路和水路都有点规模。

    如今因为林黛玉转到了京城,林大也得跟着一起过来,所以经营的重心也必须随之北上。

    此次前往江南,就是为了协调搬迁的事宜,顺便打通北上的通道。

    只是苦于京城鱼龙混杂,林大也没有强有力的靠山,一直没能够打开局面,尚且在徘徊之中。

    贾环的提议,倒是给林大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稍微思索一下,犹豫道:“想要经营一家南菜馆子倒不是不行,只是目前只解决了食材的问题,尚且不足以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