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9章 田亩产量和火炮厂

作品:《明末最强钉子户

    最新网址:www.xs这两年的时间。

    温越救回来的几十万百姓总算是安置完毕。

    建立了屯堡许多处,才算解决。

    光是靠着宁远到山海关这条狭窄的通道,是安置不完这些百姓的。

    所以在能利用的田地都利用完毕之后。

    温越的目光放在了关内,靠近山海关的抚宁卫。

    抚宁卫由祖季镇守着,也逐渐学着关外的办法,在周边屯堡,安置灾民难民。

    同时温越也和永平府兵备道马溪国好一阵的沟通。

    也有几万百姓安置在永平府内。

    不过这些人的户籍,未来开垦的屯堡屯田该如何分配,好一番扯皮还没有定下。

    温越也没有催促,反正现在如何定下。

    未来这永平府还不是由他掌管,到那时,现在定下的都不作数了。

    安置这些百姓,耗费了温越不少钱财。

    银子就不用说了。

    银子不值钱,花起来不心疼。

    只是朝外买粮越来越难,没有办法,只能动用库存内的粮米。

    根据后勤局的报告,原本库房内有米粮将近五十万石,现在就只剩下三十多万了。

    发展到现在。

    各屯堡能有余粮征收的,只有青牙堡。

    从开垦田地到现在。

    青牙堡有军田四十万亩了,每年可以征收粮食七万石左右。

    而其他屯堡,能自给自足已然不错。

    有些田地少的,遭了灾的,还要温越拨下米粮救济。

    虽然这两年的时间。

    在中前所、前屯卫、杏山堡、宁远城、塔山堡等地,算是新开垦了田地一百多万亩。

    可相比于未来要分下田地的数量,还是相差百万亩之多。

    而将以往的几十万百姓刚刚安顿好,还没有松口气。

    这又来了几万灾民……

    老天可见啊。

    安置原来几十万百姓,已经花费了温越许多心思了。

    到现在这些百姓还没有能够转成应有的效益。

    而又因为灾害的原因,新开垦的田地今年能自给自足就已经不错,算是甩掉了一个大包袱。

    可这样下去不行的。

    明末天灾不断,不能每年都只能自给自足。

    所以温越思来想去,一个好的办法,就是提高田地的产量。

    当然,弄出杂交水稻那是不用想了。

    现在田地的普遍收成在一石左右。

    换算成后世的单位,也就是一百七八十斤左右。

    温越要求不高,只要田地产量能够超过一石或者到两石,田地产量增加一倍。

    那养活的人,便可更加多了。

    在温越看来,这不是异想天开,是可以实现的。

    几年来。

    民政局已经收集全了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其他农书也被收集。

    而关外又大规模修建了许多水力,以及各种基建,足以保障农田的水力灌溉,精耕细作下,将田亩翻上一倍并不是不可能。

    自然,两三百斤的田亩产量,放在后世上千斤的产量,是根本看不上的。

    另外温越很是想念后世的高产作物。

    现在虽然也有玉米、红薯土豆等作物,但是产量非常小。

    没有适合的种植的良种,种出来的产量连小麦都不如。

    要知道玉米在民国时期,在东北的产量也不过七十斤。

    若是碰见早霜天气,更有可能是颗粒无收。

    最近,温越还听闻一个消息。

    洪承畴不知道从哪里弄到了红薯种子,可在陕西那里推广的时候,直接被当地农民拒绝,差点弄出民变。

    情报局也通过各种手段收容了一些红薯和玉米种子。

    不过到现在他们还是半死不活,看来至少十几年内都无法指望这些“高产作物”了。

    提高田亩产量不是一天一日的事情。

    现在关外已经无地可垦,想要继续收纳灾民,保障治下百姓的口粮。

    除了后方的永平府外,温越更是将目光放在塞外。

    不过这中间有着层层山脉阻挡,也只能等日后收回这些土地后,再做打算。

    ……

    崇祯二年,十月下。

    山海关西边的山中的一片空旷地中。

    青牙堡的面积只有那么大。

    已经容纳不了太多的工厂了。

    所以,新建的工厂便建在了山海关旁,一是这里离着镇国将军府近,二是也东边北面都是变成了耕田,只有往西边扩展地方,容纳工厂了。

    现在,这里一带密布着大大小小的作坊,数量有数十上百,几千名工匠都这里认真做事。

    温越此时正在视察火药厂的生产情况。

    几年的时间过去。

    这边也建设了一个巨大的火药厂。

    关外许多城池都设立了集硝处。

    所收集上来的硝石,可以配置好几吨的黑火药。

    虽然看上去也不过后世几个烟花厂的产量。

    但放在明末的生产力,这是一个极其惊人的成就。

    此时的火药是非常昂贵的。

    大明常见的提硝法,是靠着挖来硝土后,再加入许多的灰水,鸡蛋清,萝卜等物品后,这才可以去除硝土里面的杂质。

    其中光是鸡蛋清的成本,就注定了火药的昂贵。

    大明许多将领不喜欢使用火器的原因,这就是其中一个。

    但对温越来说。

    他收集来的硝石虽然味道不咋地,但却是纯天然的,提纯硝石的难度大大减少。

    产量上是大明第一的。

    不但如此。

    火药厂另外还建造了许多配套设施,有着诸多精良的磨坊和筛坊,将提纯好的硝石经过磨粉,溶解,过滤,干燥,直接一条龙,降低了大量的时间。

    看过了火药厂后。

    再令温越最关注的工厂,便是铸跑场了。

    在去年年末的时候。

    山海关外终于是建设起了一个火炮厂。

    至于之前缺少的图纸。

    是在去年的时候,情报局花了重金通过各种手段窃取获得。

    然后又从其他地方,用重金请来了一批火炮工匠。

    连着原来的五门六磅红衣大炮,以及朝廷拨下来的十门红衣大炮,以及各种中大型弗朗机炮。

    温越手上的火炮数量有六七十门。

    但这远远不够的。

    根据情报,温越已经得知建虏已经在加紧时间打造火炮。

    历史上也记载过。

    在松山之战的时候,清朝的火炮就已经超过百门,等入关之后,火炮规模更是超过两百门。

    而且后金那边还掌握了一种失蜡法,打造火炮时,能够对火炮不同位置进行退火处理,减少火炮报废的可能,也提高火炮的性能。

    想来,这一定是投靠建虏的那些汉奸所弄出来的。

    但温越也不畏惧。

    建虏有铸造火炮的失蜡法。

    温越也直接拿出了,铸造火炮的铁模法。

    铁模法,指的是用熟铁代替生铁铸造火炮。

    这是一种非常优良的技术,是一战时候的技术。

    泥模法与失蜡法,打造一门火炮都需要两个月。

    其中失蜡法,虽然不受季节限制,但成功率不行,十门炮最多有三门炮才合格。

    而用铁模法,十门炮可有五门炮成功。

    打造一门火炮,需要时间不超过一个月,不受天气影响。

    去年年末火炮厂成立后。

    由罗田森为管事,炮兵千总王钩也挂了一个府管事的虚职。

    以表示他炮兵总,对打造火炮的重视。

    在工厂成立之后,又从其他相关各厂选了一百多个技艺精湛的工匠进入厂内任职。

    此时,温越视察火炮厂。

    进入之后,便是一股热浪涌出,到处可见铁浆在滚烫。

    所有工匠都在认真做事。

    火炮厂的副管事,叫周洛祥,是个年纪五十的老人。

    他世代都是匠户,为朝廷做事,在铸造红衣大炮上有着极高的造诣。

    情报局将他弄过来,还费了老大的力气。

    温越见他的时候。

    周洛祥正带着一副眼镜,注意力全在一门刚刚打造好的火炮上。

    看到他戴着的眼镜,温越总感觉古怪。

    这眼镜只有一块镜片,两边用着精致的铜料固定住,然后用一根细绳绑在脑后。

    在明代,眼镜虽然存在但并不普遍,人们更习惯称之为叆叇。

    许多人佩戴眼镜主要是为了图个好兆头或显示身份,而非出于实际视力矫正的需求。

    然而,对于周洛祥来说,他确实眼睛不太方便,既有近视又有老花,这副眼镜的确给他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周象辂全神贯注于工作,以至于王斗和其他人的到来都没能察觉。

    直到罗田森叫了他一声后,他才反应过来,匆忙将眼镜推至一侧,急忙过来行礼。

    王斗亲切地搀扶起周象辂,询问道:“周管事,在火炮厂工作还不错吧?”

    周洛祥道:“一切如意,这火炮厂正是小人梦寐以求的地方。”

    这是当然。

    他在火炮厂工作,不仅待遇优厚,地位尊崇,为众人的管事,管着上百工匠,王斗还时常召见并设宴款待。

    对他而言,这里简直是理想中的乌托邦。

    周洛祥原先工作的作坊里,他也曾是个管事。

    但那里缺乏活力,远不及这里这般充满生机,能够让他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

    “将军,这火炮厂已经铸造了红衣大炮五门,每门都可以装填六斤重炮子。”

    周洛祥一边领着温越等人在工厂内走动,一边兴奋道:“而去年时,小人依照将军所说的,研究者铁模铸造之法,恰好打造了十门出来,正要勘验质量是否合格。”

    越往火炮厂里走,可以看得越清楚。

    火炮厂的工匠们都采用铁模法铸造火炮,场面热闹非凡,每个人都忙着各自的任务:有的调配浆料,有的倾倒熔化的金属,还有的操作复杂的起重设备。

    铁模铸造的过程步骤不少。

    首先要在铁模的内壁涂上两层浆料,底层是由精细的稻壳灰和砂泥混合而成,表层则是精选的极细煤粉与水的混合物。

    接着将两个半模结合,用铁箍固定并加热,逐步组装,最终注入熔融的金属。

    待金属凝固成型后,像剥竹笋一样去除铁模,就能取出光滑无瑕的炮身,整个过程迅速高效,大幅缩短了制作时间。

    尽管王斗只是提供了铁模铸炮法的基本概念。

    具体铁模法打造火炮的细节,还需要周洛祥他们这些工匠自己探索研究。

    不过他们这些技艺精湛的工匠来说,技术上的挑战并不大,关键这一点的通透。

    周洛祥对铁模法的赞誉有加:“将军,这铁模法打造火炮极其简单,不仅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成本,同时炮口的光滑度也有保障,以往存在的瑕疵都能不见,真是万利之法也。”

    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铸炮匠,周洛祥打造过无数次火炮,红衣大炮,弗朗机炮不知打造过多少。

    传统的铸造方法通常耗时费力,而温越给出的铁模法不仅打造火炮迅速。

    还解决了炮膛内部粗糙的问题,减少了火炮爆炸的几率。

    因为每次都能提出“新想法”,给出关键的那点“通透”。

    对于工匠们的称赞温越早已麻木。

    温越摆了摆手,又问起另外一事:“周管事,教习工匠打造火炮的事情,如何了?”

    温越关注的是有关工匠人才培养。

    周洛祥回道:“将军,小人得了您的吩咐,已经带了好些个工匠,他们原本就有基础,也用心学习,估计再过一年,便可自己打造各大小火炮了。”

    火炮厂的主事罗田森,掌管多个工厂,日常事务繁杂。

    所以火炮厂的具体运作主要还是由周洛祥负责。

    他被情报局请来山海关时候,还带来了一些图纸和亲传弟子。

    温越便想着是让他教习选入厂内的近百工匠如何铸炮。

    以便未来大规模生产火炮,提供人手,做好准备。

    当时,周洛祥的表现是非常犹豫。

    他这种犹豫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的铸炮技艺不仅是他的谋生手段,也是他家族传承的根本。

    在这个时代,许多工匠都会严格保密自己的技术,只会将其传授给长子。

    即使是招收学徒,也会经过长时间的考验和磨炼后,再考虑传授,而且还不是全部传授。

    然而,当温越提出了“专利”这个东西。

    并拿罗田森等工匠例子。

    他们发明的火门装置,让所有制造火铳的工匠,都需要向他们支付一定的银钱。

    而如果周洛祥的技术能够传授开来,不仅可以立刻有收入,而且这种收益还可以持续几十年,惠及他的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