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宗族矛盾

作品:《重生康乾做帝师

    等他们几人在客厅之内坐下之后,黄义德说话了:“张大哥,到底是什么事情要小弟帮忙?你不妨一一说来,如果小弟能办的就给你试着办一下。如果办不了,那也请恕小弟无能为力!到时候还请张大哥莫怪!”

    黄义德好话、丑话都已经说在了前头,张国忠也是明白人。他连忙起身说道:“黄兄弟你放心,大哥不会让你难做的。事情还是让我的三叔来给你说吧。”

    于是张国忠的这位远方三叔开始说起了事情的缘由。原来他是为了早上刚送到刑部大牢3号监狱的那个犯罪的举人来的。那个犯罪的举人叫张鹏远,今年27岁,两年前考上了举人。他是沂州府沂南县牛家庄人氏,他的老爹老娘就养了他们两个兄弟。大哥叫张鹏广,比弟弟张鹏远大6岁,兄弟两人自小感情就很好。这次突然闹出叔嫂通奸,还杀害兄长的事情,不仅震动了小小的牛家庄,就连整个沂州府都震惊了。但据这位三叔说——张鹏远其实是被冤枉的,凶手另有其人。

    “这位老人家,张大哥是我的邻居。既然你是他的三叔,那我也称呼你老人家为三叔吧。你的意思我已经有点明白了,你是说这个张鹏远的哥哥是被别人杀害的,而且还嫁祸给了这个张鹏远。是不是这个意思?”

    “黄大人,正是如此。我们家鹏远那可是被牛家的人冤枉的,你可要救救他啊!”三叔说着说着就“呜呜呜”的哭了起来,老人家看起来真的很伤心。

    “三叔,你先别哭。这件事情我还有很多的疑问,你老人家还是给我好好细说一下吧。你的侄子张鹏远乃是一个堂堂的举人,已经是乡进士了,别人怎么敢随意陷害他?而且你说的牛家是怎么回事?”

    “好,那我就给黄大人仔细说来。要说起这件事情的缘由,还要从牛家庄开始说起。我们所住的牛家庄是沂蒙山区附近最大的几个庄子之一,虽然靠近山区,但土地并不算很贫瘠,有不少的平地可以耕作,因此人口也比较兴旺。庄子之所以叫做牛家庄,是因为庄内近千户人家中有五成都是姓牛的,还有其余五成是其他姓氏的人家。说起来这个庄子一开始兴建的时候的确是由牛家的祖先先开始修建的,后来才有了我们张家和其他姓氏人的加入。我们张家是牛家庄的第二大姓,庄内三成的人都是我们张家的族人。由于牛家是牛家庄第一批来的人,加上他们人口最多,所以整个村子有八成多的土地都是牛家的。我们张家虽然占据牛家庄将近三成的人口,但却只有一成左右的土地。以前人少的时候大家还相安无事,最多张家无地和少地的人家去租种牛家的田地,大家也算是关系不错。但几百年过去了,村里的人口越来越多,从刚开始的几十人发展成几百人,到了最后更是发展到了五六千人。这人一多,土地的问题就开始冒出来了。牛家自己的人力已经非常充足,逐渐不愿意把田地租借给我们的族人。可是我们张家有一千六百多人,却只有庄内一成的土地,总共也就不过两千亩左右的田地,根本养不活这么多的族人。没办法,出于生计的关系,我们张家的许多族人要么出去务工,要么出去经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们张家倒是冒出了许多的富商,生活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有了钱,我们开始在我们庄内和附近的一些村子里收购土地,和牛家的矛盾又开始显现。正所谓一山不容二虎,这牛家的人看到我们张家的人开始崛起了,开始害怕我们会压过他们牛家,对我们开始处处提防。特别是两年前,我的侄子高中举人之后,他们心里面更是不是滋味。鹏远25岁就高中举人,以后必然当官,然后光宗耀祖。我们也没想到牛家的人竟然会这么毒,最后竟然想出了一条毒计。牛家的族长叫牛保田,这个老家伙的女婿就是我们沂南县的县令梅友德,抓我侄子的也就是他。他们不能杀害了我的大侄子张鹏广,还诬陷他弟弟张鹏远和嫂嫂通奸,不仅抓了张鹏远,就连我那可怜的侄媳妇也是身陷牢笼啊。我大哥大嫂死的早,没想到我的两个侄儿会遭此横祸,这牛家的人真是太毒了!我老头子和他们是不共戴天啊!”说道这里的时候,三叔又是一阵悲从中来,眼泪又掉了下来。

    黄义德听到这里,心里已经有些明白原因了。说穿了就是宗族之间的争斗,牛家的人在当地称霸惯了,自然不会允许张家冒出头了。可偏偏张家无论人口还是财力都逐渐赶上了牛家,加上又出了一个25岁的举人,这让牛家的压迫感自然加重了。所以为了家族利益,他们必然要想办法毁掉张家的这颗未来之星。不然等将来张家得势了,必然会打压牛家。这不是说善良不善良的问题,而是两个大家族为了生存空间乃至是未来的一种博弈。毕竟五六千人的一个村子在这个时代已经是有些超规模了,许多繁荣的城镇都没有这样的规模。这么多人挤在一块,偏偏又是以牛家和张家为主,光他们两个姓氏的人口就占了整个村庄八成的人口,这矛盾自然是无法避免的。要知道此时的农业水平还是比较落后的,一般农田的亩产量也就是两三百斤的事情。在江南地区的一些上好水田据说可以有六七百斤的产量,但这个时代的农业的平均水平也就是两三百斤这个数字。在一些偏远地区,甚至有亩产量几十斤的事情发生。所以为了养活自己,不饿肚子,那就只能多种一些田地。或许在现代,一亩地已经足够一家三口的口粮了。毕竟经过化肥的施肥和现代化的耕作,现代农业的产量还是很可观的。但在古代,基本上一亩地最多也就养一个人。但这还只是指最理想的状态,还没有算税收、租金、种子等乱七八糟的费用,同时还是丰收的情况下。古代的老百姓为什么苦,税负和劳役是一方面,靠天吃饭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有时候辛辛苦苦一年忙下来,结果老天不长眼,如果下雨的雨量小了,又或者天气太干旱,又或是碰到一些蝗灾、虫灾之类的情况,那一年到头不仅要白干,还要倒贴。因为就算老百姓自己的力气不要钱,但种子要钱、吃饭要钱、税负要钱。加上还要有地主老爷们的盘剥,此时基本上三四亩田地平均才能养一个人。当然,这是平均数,如果田地是自己的,那种的少一点也没事。但如果是别人家的,那就只能多种一些地了,不然只有饿死的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