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时间不对!

作品:《重生康乾做帝师

    在门口等了很长的时间,估计半个小时应该有了,黄义德终于获准入内参拜。毕竟人家是堂堂亲王,肯见他就已经不错了。等一段时间也是正常的,谁叫人家是大佬!没办法,人家就是有资格摆谱。

    “田哥,今天王爷心情不错吧?”黄义德小心的打听道。

    “你放心吧,今天主子的心情看上去不错。你待会说话小心一点,应该会有所收获。”

    “呵呵,那就承蒙吉言了。”

    雍亲王府占地上百亩,有屋舍殿宇上千间之多。虽然比不得紫禁城的规模,但也已经是非同小可了。许多西方国家的王宫也没这样的规模,由此可知其豪华壮观的程度。据说这里在明朝的时候曾经是太监的房子,在康熙三十三年被康熙皇帝修建了一番,然后赐给了胤?。这里也就是以后的雍和宫了,除了胤?这位雍正皇帝外,乾隆皇帝也是在这里出生的,所以这里出了两位皇帝,也就成为了有名的“龙潜福地”。当然,这些都是以后的事情了,现在这里还只是雍亲王府。

    虽然黄义德这个家伙已经来过几次雍亲王府,但每次来到这里他都要感叹一回。这王爷的府邸就是不一样,那气势,那奢华,真是让人羡慕啊!有时候他不禁在想——光是一座王府都已经这么奢华和壮观了,那紫禁城到底该有多气派啊!说起来惭愧,以前在现代的时候他并没有去过北京,更别提进紫禁城游玩参观了。而这一世穿越到了康熙年间,好不容易做上了一个小官,但可惜自己官职太小,根本就没资格进紫禁城。这对他来说或许也是一种遗憾!但好在他还年轻,以后有的是机会。

    其实说实话——以前黄义德刚穿越到清朝来的时候,也不是没有做过皇帝梦!但接触时间长了,了解了此时的社会环境,他就果断的放弃了这个异想天开的念头。首先此时的大清朝还是鼎盛时期,社会比较稳定,老百姓都渴望稳定安逸的生活,并没有造反起义的基础。而且就凭他一个无名之辈,别人凭什么听你的?别把古人想的太简单,好像自己天生就已经是主角了,人家不过只是一个npc似的。如果你真有这种想法,那穿越过来之后肯定活不了一个月的时间。我们中国人的智慧那可不是吹的,黄义德一个新嫩,如果是那些老奸巨猾之辈的对手!就算他事先知道一些历史知识,也算是占了一些先机,但这些远远不够。许多写穿越的作者曾经考虑过许多种造反的模式,但当细细推敲的时候,黄义德直接无语了。假设他细心在某一个地方耕耘十几年或者是二十年,有了自己的势力,有了自己的一批铁杆,或许你有本事拉起几个村子或者是几个小镇的人跟着你造反,但是接下去呢?是不是以席卷之势横扫天下啊?拜托,这可能嘛?如果是乱世的话,还有几分的可能性!但在盛世,那还是回家洗洗睡吧。

    至于什么开辟海外建国之类的思路,那就更没有实际操作性了。先不说航海的危险性,你没有资源,你怎么开发海外啊?难道去驯服土著吗?人家搞不好直接就揭开你脑盖骨,吃一回鲜脑豆腐了。而且此时开发海外最大的敌人还不是距离和海航技术的限制,而是疾病!在这个感冒都会要人命的时代,水土不服不知要了多少人的性命!而且此时虽然也有人下南洋闯荡,但去的人也不过只是小猫三两只。康熙四十八年的时候,整个国家的人口在九千多万左右。当时的土地还是足够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所以就算是山多田少,人多地少的两广、福建一带,此时下南洋的人也比较少。直到清朝中后期,下南洋才成为了当时两广和福建一带比较潮流的一种出路。如果穿越到那个时候,或许还有一些可能性。

    什么是下南洋,说穿了就是去东南亚一带混口饭吃。东南亚与中国山水相连,自古以来便是东南沿海百姓移居海外的主要目的地。早在秦汉时期,即有海商进入东南亚的记载。唐宋时期,中国海商遍布东南亚沿海地区,人口往来频繁。15世纪初,爪哇、苏门答腊等地出现华人聚居区。明中后期,政府多次发布禁令限制出海,但由于海外贸易的兴盛,前往东南亚的人口依然有增无减。然而,真正形成规模并影响至今的移民活动,则是近代以来称为“下南洋”的移民潮。南洋包括今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11国。在中国文献中,这一地区先后被称为“南海”、“西南海”、“东西洋”,清代泛称“南洋”,后沿用至20世纪中期。

    近代之所以出现“下南洋”移民浪潮,有深刻的历史原因。17世纪以降,西方殖民势力开始进入远东地区,荷兰、西班牙、葡萄牙、英国等国家先后在东南亚开辟商埠,将远东地区纳入世界殖民贸易体系。开发东南亚急需大量劳动力,而非洲黑奴贸易在18-19世纪之交已经衰落,西方殖民国家开始把眼光投向人口众多的中国,颁布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华人前往东南亚。就国内而言,闽粤自古以来便是海上贸易、对外移民活跃的地区,“闽广人稠地狭,田园不足于耕,望海谋生”。**战争前,“下南洋”的华人以经商谋生者居多,当时东南亚华人已有150万之多。

    到了**战争之后,清政府快速衰落,更加腐朽和无能。当时清政府被迫签订种种不平等条约,包括允许西方在东南沿海招募华工,因为应募者要订立契约,名为“契约华工”,俗称“卖猪仔”、“当苦力”。由此,“下南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其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860年代至20世纪初,出现以华人劳工为主体的海外移民潮,即苦力贸易阶段。1860年代,在经历太平天国、两广洪兵起义和广东土客大械斗之后,东南地区满目疮痍,时值美洲发现金矿、东南亚种植园经济发展,各国纷纷设立招工公所,饱经战乱的闽粤人民引颈以望。洋行、公所通过雇佣“客头”(猪仔头),将贫民诱至“猪仔馆”,签订契约,以出国后的工资为抵押,换取出洋旅费。当时甚至还有使用欺骗、绑架手段掠卖华工的现象。数十年间,仅东南亚地区就有大约200万华工前往,主要集中于中南半岛的种植园和印尼等国矿山。契约华工深受“猪仔馆”和船主的非人待遇,招致华工反抗与各界舆论质疑,迫于内外压力,各殖民国家相继**改善华工状况的条例。直到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禁止贩运“猪仔”与保护华侨的法令,苦力贸易终结。这一时期也有部分华人以自由劳工的身份前往东南亚从事商业、手工业与农业活动。

    后来清朝没了,民国建立了。但当时中国国内兵连祸结,战火不断,而东南亚则得到殖民宗主国的扶持,除了传统的种植园、采矿业外,铁路、航运、金融、制造等新产业也获得空前发展,急需熟练劳工,仅1922年-1939年间,从厦门等港口出洋的移民就超过500万。日军侵入东南亚后,打压华人社会,大量华人回迁国内。二战后,迁往东南亚的华人大幅减少。新中国建立后,持续数百年的“下南洋”移民潮基本停止。

    后来中国在海外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同胞,也就是这么来的。如果黄义德是重生在1800-1930年这段时间之内的任何一个时间段,他或许还敢博一把。就算不能在国内称王称霸,但在海外搞点投资,然后弄点石油、橡胶之类,搞不好还真能在海外成为气候。但一想到如今的年代,他决定还是太平一点。

    “传黄义德入内!”有太监喊道。

    听见太监传唤,黄义德赶紧收回了脑子里的幻想,跟在一个小太监后面进入了王府的银安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