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两江新军

作品:《回到清末

    因为之前在北京对步军统领衙门的军演中获得大胜,使得新军在两江所有驻军(包括南洋水师)心目中,马上由一支试验部队,变成了两江的精锐王牌。再加上新军军饷要比普通驻军、绿营高出一大截。所以,当刘永福和聂世诚高举着新军扩编的招牌,开始深入到最基层,对扩编兵员进行挑选的时候,各营步卒难得的出现了一次争先孔后的报名热潮。

    不过可能是姚兴华提出的新军入军门槛太高,也可能是两江兵员素质确实太差。在前后历时长达两个多月的考核当中,就算是刘永福和聂世诚适当的放宽了部分要求,也才仅仅征召了一万七千余人,距离三万人的扩编目标,还差了一万三千多人的缺口。

    面对着如此巨大的兵员缺口,刘永福和聂世诚两人也是无可奈何,无计可施。要不是林点金一句无心之语,恐怕新军扩编一事,就要卡在这里进行不下去了。

    当时一镇一营的林点金和三镇十一营宁飞扬两位营长,也跟着刘永福和聂世诚去下基层,不过当时那个绿营的兵员素质实在太差,刘永福和聂世诚两位都统只看一会,便看不下去离开了,只留下林点金和宁飞扬两人继续挑选。可主帅都走了,两个小营长又哪还有心思继续呆在兵营里,结果也是呆了不一会,便偷偷得跑出去玩了。

    在游玩的过程中,两人无意中走到了一家新兴办的钢铁铸造厂。正巧赶上这家工厂在招工,门口聚集着一大群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林点金和宁飞扬看着眼前站着的一个个身强力壮,膀大腰圆的壮小伙,不要说和两江各地的驻军绿营比了,就是和新军中的新兵比,也是毫不逊色,可馋得他俩差点没把哈喇子流到地上。

    回到兵营,两人就急不可耐的把刚才的所见所闻,统统禀告给正为兵员缺口恼火的刘永福和聂世诚。

    “对啊,刘大人,既然现有兵员中已经无法满足我们新军的需要,那我们为什么不能学那些企业主,像他们招工那样,咱们招兵呢?”深受启发林点金和宁飞扬见闻启发的聂世诚,兴奋的对刘永福说道。

    “聂都统,你说的这个办法确实可以称得上是良方,可是朝廷给咱们得扩编旨意,是让咱们从现有得地方驻军中,抽调兵员进行扩编,而不是让咱们另行征兵,所以这件事还需要从长计议,以免给小人以口实。”深受小人之苦的刘永福,这辈子算是落下了这么小心谨慎的病根了。

    不过,刘永福所说的,也确实不无道理。未经朝廷许可,擅自征兵,这可是谋逆大罪,要株连九族的。就算他刘永福和聂世诚不要命了,可也还要为上面的总督大人和下面的亲信从属考虑阿。

    “刘大人说得是,刚才是我有欠考虑了,不过我们完全可以做个变通啊。”聂世诚虽然十分认同刘永福说的这一番话,可是想要让他放弃这个解决兵员缺口的良策,却也是很难的。

    “变通?如何变通法?”

    “大人,我们一方面继续从其他驻军那里抽调兵员,补足新军扩编三万人数,另一方面则派人四处按照缺额数量进行征兵,待征兵人数达到要求后,我们再把那些不符合新军兵员征召条例的兵卒,集中起来让他们解甲归田,从而给我们从民间征集来的那些新兵,腾出朝廷的兵额,如此一来不就是万事大吉了?”

    听了聂世诚的这个变通之法,刘永福不觉得对聂世诚的了解更进了一步。“以前光以为这小子只会好勇斗狠,没想到脑子里还有那么一点鬼主意,看来以后和这小子在一起的时候,也要小心点了。”不过自己想归想,聂世诚的这个所谓变通之法,也确实尤其可行之处,不过这小子的脑子还是思虑的不够周全啊:“聂都统,你的这个变通之法,倒也确实可行,不过这其中涉及到兵员裁撤以及新增的问题,这不是你我二人可以做得了主的,我看这事还是报请总督大人示下为好。”

    “刘大人所虑甚详,一切但凭大人做主。”自己虽然在名义上和刘永福都是新军都统,可是人家老刘头,是总督大人亲自委任的城北新军大营都统,是整个新军的最高指挥者,而自己虽然也是都统,所辖官兵也是整个新军半数之众,可也还得受刘永福的节制。所以就算聂世诚对刘永福那谨慎小心的性格再不满意,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只能听之任之了。

    而一向直来直去得聂世诚,不满刘永福谨慎小心的做事方式,自然是不可能瞒得过老来成精刘永福。好在刘永福经过这近一年时间的接触,对聂世诚为人多多少少也算是有些了解。知道这个人只是性子急了些,脾气暴躁了些,为人还是很有口碑的,没有什么坏心眼,也从来没在背后向谁是过绊子。所以,就算刘永福心里面知道聂世诚对自己有所不满,也是毫不在意。不过,该安抚的时候,也还是要安抚的,不然等时间长了,积怨多了,也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

    “聂大人,这是虽说要请示了总督大人之后,才能实施,不过我估计总督大人那里,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很快就会批复下来,所以我想有些事咱们也可以先干着,比如要先挑选出一万三千来人的老弱残兵,以备将来裁撤之用,另外,两江各地的征兵工作,都要派那些人去主持,应该注意些什么、准备些什么,也都可以先议订着,待总督大人的手令一到,咱们便可马上实施,免得到时候弄得手忙脚乱,在出了差错。”

    虽然轻易的裁撤兵员,尤其是那些曾经为了这个国家,抛过头颅洒过热血的老兵,很有可能会引起军方的不满情绪,轻则造成军心涣散,重则引起兵变也不是没有过先例。不过为了尽快拉起一支过得硬,能打得了胜仗的队伍出来,姚兴华也顾不了那么些了。

    而且,只要将那些裁撤下来的兵员安顿好,能够使他们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相信这些老兵也不见得就会做出不理智的举动来。毕竟这个世界没有人会嫌自己的命太长,敢公然的反抗朝廷。所以,在经过三天的反复思量利弊之后,姚兴华还是毅然决然地批准了刘永福和聂士诚联名上的公文。

    有了总督大人的亲笔手令,刘永富也终于可以放心大胆的,按照之前和聂世诚商定的征兵计划,按步骤实施了。按照计划,刘永福将会坐镇南京,除了要继续主持城北新军大营的日常事务之外,还要负责安抚那即将裁撤的一万三千多人老弱残兵,预防哗变。而聂世诚、林点金、宁飞扬三人,则要分别前往江苏、江西和安徽三省各地,完成各自五千人的征兵任务。

    同时为了全面配合这次三省范围内的大征兵工作,姚兴华特意找到了南京的《国闻报》和上海的《申城晚报》。这两家两江、甚至是全国规模最大的传媒机构,全方位、全角度的解释这次征兵与以往的不同之处,以及两江新军详细介绍,另外两江新军高额的军饷和严格的军规,也被两份报纸重重的渲染了一番。

    在那样一个时代,虽说有好儿不当兵的传统,可是毕竟吃不饱穿不暖的劳苦大众,还是占了绝大多数的。两江新军那比一般驻军整整高出一倍军饷,丰盛的一日三餐,干净整洁的营房,最最重要的事,据说两江新军不单战斗力十分强劲,就连武器装备都是可以用奢华来形容,远远超过其他驻军的。这样的部队,在战场的上的战损率,一向都要比那些杂牌军低很多,军队的指挥官们,对这种王牌军队使用的时候也会十分的谨慎,往往只有整场战役最攻坚的阶段,才会动用。所以,到这样的部队中去当兵,应该会有更大的几率保住小命去享受那高昂军饷带来的幸福生活。当上述种种因素综合到一起的时候,到两江新军去当兵,便成为老百姓心目中一项十分划算和理想的工作。所以,每当聂世诚、林点金、宁飞扬三人走到一地,就会被大批的年轻力壮的应征者团团包围。

    原以为需要两个月时间的征兵工作,结果仅用不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便超额完成了各自的征兵任务。三人总计征兵人数为一万九千人,其中以林点金征召了七千六百多人为最多,宁飞杨的六千四百人次之,只有聂世诚征召的人数,是严格是按照当初计划制订的人数五千人整。

    这一万九千人新兵,人数虽然不少,单兵的身体素质也非常的出色。可是新兵毕竟是新兵,不要说是那些新式武器装备了,就是大刀长矛使用起来也是磕磕绊绊,想要真正形成战斗力,恐怕绝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好在除了这一万九千新兵之外,之前还从两江各地驻军、绿营当中,抽调了一万七千多老兵出来。如果把这两支队伍混编在一起,多少应该可以起到一些以老带新的作用。

    不过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朝廷下达的新军扩编旨意,是让新军扩编三万人。这可是圣旨,贯彻执行起来是容不得半点擅改的,更何况现在居然多出来了六千人之多。所以就必须要找一个办法,即能把这六千来人安置好,又可以不被朝廷的那些言官们抓住把柄,在朝堂之上参劾自己。

    可这是六千多活生生的人啊,是要吃饭、睡觉、拉屎、领军饷的。刘永福和聂世诚又不是什么会魔法的巫师,怎么可能把这六千多人给凭空变没了?没办法,此事只得再去求求总督大人,看看他老人家能不能帮得上忙了。

    而面对这样的难题,就连姚兴华也有些一筹莫展。姚兴华愁的倒不是没有地方安置这六千多号人马,而是没有钱养他们。你仔细算算,这六千来人的吃喝拉撒睡,哪一样不的要钱?武器装备和统一的制服倒是不急着配给,可是这军饷是一个月也不能拖欠的啊。这前前后后得仔细一算,要养活着多出来的六千来人,一年没有个一百来万元还真不就下不来。

    按理说,一百来万元对于一个年向国家纳税高达一亿元的两江来说,本应不算什么,可是真实情况,却是姚兴华根本就拿不出这么一大笔钱来。好在这些钱可以一个月一个月的慢慢出,这样平摊下来,一个月也就十来万,东挪挪西借借,应该也可以勉强维持下来。

    就这样,为了养活这六千来人,姚兴华特别组建了一个类似于北京步军统领衙门的机构,不过名字要比北京那个气派许多,也现代许多了,叫做“南京城防警备队”,同时将原来南京城内的那些衙役、捕快也都统统的充实到警备队中。

    为了方便指挥,也为了让城防警备队的战斗力能够跟得上两江新军,姚兴华还特别把两江新军第三镇第十一营的营长宁飞扬调了过来,出任南京城防警备队的第一任队长。

    姚兴华之所以会调宁飞扬出任南京城方警备队的队长,主要是考虑到宁飞扬虽不是从广州就开始跟着自己,可是通过这半年多时间的接触和了解,姚兴华基本可以确定,如果将来的某一天,自己和清廷真的站到对立面的话,宁飞扬选择忠于自己的几率要远远大于忠于清廷。安排这样一个人,给自己看家护院,安全系数应该还是蛮高的。

    不过,把宁飞扬调走后,两江新军在年轻将领方面,就显得更加得单薄,尤其是在当前新扩编的三万步卒马上就要编入新军编制时,中高级合格军官的严重匮乏,让姚兴华、刘永福和聂世诚很是伤脑筋。

    之前两江新军名为试办,军制方面可以由姚兴华随便拍脑门。可是现在两江新军已经被朝廷明令为常规驻军了,那么军制就要完全遵照兵部绿营军的定制。全军以营为基本单位,每五百人为一营,在营下设五哨,哨下设队。在营之上设标,三营为一标,两标为一协,两协为一镇。

    因为没有足够多让姚兴华信任的高级军官,姚兴华特别在和北京兵部协商同意后,在镇之上又加设立了军这个建制,每军下辖两个镇共一万两千人。

    两江新军扩编后,实有兵员五万人,设有四个军又四个营。四位军长分别是第一军军长聂世诚(兼任)、第二军军长林点金、第三军军长韩龙、第四军军长徐磊,剩下的四个营,则组成了警卫师团,归刘永福统一调度。

    虽说在这四个军长当中,只有林点金一人是姚兴华的嫡系出身,可是对徐磊和韩龙这两个人,姚兴华心里还是有些底的。

    先说这个徐磊,自从新军组建伊始,便通过姚兴华的筛选,成为第一批加入新军的士兵。因为为人光明磊落,又仗义疏财,颇有一些侠义口碑,深受广大底层士卒的爱戴,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仿佛是做了火箭一搬,从一个普通士兵,成长为一个营的营长,这次又赶上新军扩编,再次被姚兴华破格提拔为第四军军长。自两江新军组建以来,徐磊升迁速度不敢说后无来者,但绝对可以称得上是前无古人了。与徐磊一步一步从士兵干起不同,韩龙能够当上第三军军长的职务,则完全是靠着德**官学院高材生的身份,再加上之前跟随德国教导团一起工作时表现杰出,这才被姚兴华点名提拔的。

    这两个人,再加上之前提到的新军第二军军长林点金和南京城防警备队队长宁飞扬,因为年纪轻轻,便以身居高位,再加上个人能力也确实出众,让人折服,渐渐的便被人们冠上了一个两江四虎的雅号。本来这四个年龄相仿的年轻人,关系就极好,如今有了这两江四虎的称号之后,更是焦不离猛,形影不离了,整日的南京街头横晃。幸亏这四个血气方刚的单身小老虎,脑子里最后一个弦始终没放松,没干出什么出阁的事情来,要不然这四虎的头衔很有可能会被改成四狗了。

    除了个人能力之外,姚兴华之所以会破格提拔韩龙和徐磊,还有一层特殊意义。那便是姚兴华通过林点金,在这半年多的时间里,对他们二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也算是有了一定的认识,姚兴华相信,这二人也会像宁飞扬一样,对自己的忠诚要远远超过对朝廷的。至于第一军的聂士诚,姚兴华除了佩服的他为人和带兵能力之外,对他向来都是不抱什么期望的。

    两江新军的四军,再加上新组建的南京城防警备队,成为姚兴华可以依仗的、具有决定性能量的武装力量。这五支部队不但装备精良(实际上一直到一**二年末,这五支部队才真正按照两江新军的建制标准,将武器装备配备整齐。),士兵的训练也十分正规、严格。同时因为带头大哥性格的不同,所带出来的部队气质,也是各有特色。

    比如第二军的林点金,为人忠厚,从不与人在小事上斤斤计较,其部队也是大开大合之下尽显厚重王者之风。第三军的韩龙,是四位军长外加警备队队长中,唯一一个读书的出身,而且还是一个海龟人士,所以他的那些个属下,仿佛业都是有文化的人,张口说话来也是满口的之乎者也,不过该军在现代化新式武器的掌握和实际应用方面,确实是这五军中最快,也是最熟练的。第四军的徐磊一副侠骨柔肠,其部下一个个自然也以侠士自居,该军的军纪是两江新军中最松散的,却从未发生过仗势欺人,欺男霸女的恶性案件,反而到时常的主动帮助两江民众,对付黑恶势力。这五支部队唯一有些特别的,就数南京城防警备队了。按理说宁飞扬长得也算是一表人才,一身的正气的棒小伙,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其管辖的警备队,作风行事确是剑走偏锋,阴柔之极。这也不知道是因为作为警备队这一工作的需要,还是因为宁飞扬有着让我们所不了解的另一面。不过无论是哪一种,在两江民众,尤其是南京广大市民的心里,已经牢牢的打下了轻易决不与警备队的人打交道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