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硫球争端(下)

作品:《回到清末

    抵达中国虽已有近一周的时间,可是除了在刚到那天的接风宴上,与姚兴华有过短暂的交流之外,便再没能找到机会与姚兴华进行一次比较正式的会晤,姚兴华总是用公事繁忙,难以脱身为由来搪塞自己。起初威廉.卡尔还以为姚兴华这是在故意躲着自己,可是当他拿到今天的《申城晚报》的时候,他才真正确信,这几天姚兴华确实真的很忙。

    “霍必澜,你看了今天的报纸了吗?”散步归来威廉.卡尔,找到正在和早餐激战的霍必澜,将手中的晚报递了过去。

    “还没呢卡尔,难道今天有什么令人关注的大新闻吗?”霍必澜用白色的手帕擦了擦满是油污的大嘴,一脸不解的接过威廉.卡尔递过来的报纸

    来到领事馆餐厅的窗户前,威廉.卡尔满面愁容地说道“大新闻?哦,没错,这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一条大新闻,一条有可能会引发一场远东战争的新闻。”

    “哦,我的上帝,哦,我的上帝,姚兴华难道疯了吗?他怎么能有胆子,敢擅自与琉球达成这样一份协议?难道这代表清朝皇帝陛下的意志?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清朝与日本之间的战争恐怕就近在咫尺了。”原北还对威廉.卡尔神情感到奇怪的霍必澜,再看了新闻之后,彻底明白了这位特使先生在担心什么了。

    “日本现在未必就敢贸然与清朝开展,我想他们至少会等到,阿姆斯特朗船坞中的那三艘新舰建成以后再说。可是不管清日之间会不会因为这份《宣言》而开战,因为这份《宣言》的意外出现,我大英帝国已经没有任何理由,制止中国人兴建高雄军港了。”

    远东的局势,会走到今天这一步,就连老练如威廉.卡尔,也没有什么好法子可想了。“看来是时候给国内发封电报,介绍一下这面的严峻形式,另外还要叫他们最好提前做好准备,战争的硝烟就要燃起了。”威廉.卡尔小声的自言自语一番后,便与霍必澜道别,离开了大英帝国驻上海总领事馆。

    至于此时同在上海的日本使团团长青木周藏外相,在看到报纸的报道之后,便带着人跑到两江总督府,要找姚兴华表示抗议。可惜得是,姚兴华根本连见面的机会都不给他,就不更不要说什么抗议了。青木周藏作为大日本帝国的内阁成员、外相,就连在与英国人进行《新约》谈判的时候,也从未受到过这样的蔑视。至此,青木周藏终于是忍无可忍,怒气冲冲的带上使团全部成员,在撂下了一句“因为姚兴华傲慢的态度,所引发的一切后果,都将由中国人承担。”得狠话之后,登船回国了。

    姚兴华与尚久保签署的这份《清硫上海睦邻宣言》,在震惊着英国人和日本人的同时,也在震惊着身在北京城内的那些王侯将象,龙子凤孙们。他们当中,有些人因为胆小怕事,从此深居简出。也有些人因此热血沸腾,四处奔走相告,约上几个或同窗或玩伴,打算一起南下到姚大人的账下出一份力。

    在北京那高高的庙堂之上,也同样因为这份《宣言》,分裂成为两派。其中一派是以军机首辅孙毓汶和直隶总督李鸿章为首的温和派。温和派认为姚兴华擅自专断,在未请示皇上及皇太后的情况下,就敢独断专行的与琉球签署合约。这要说的严重点,就可以安上一个无视君上、意图谋反的大罪。这还不算,就因为这份合约,日本方面已经打来了照会,表示严正的抗议和愤慨,并要求清政府给予合理的解释,否则远东的和平将不复存在。

    战争的乌云,突然密布在紫禁城的上空,让难得享受了几年清静的慈禧大发雷霆。为了尽可能将此事消弭于无形,光绪皇帝难得的叫了一次大起,就连远在天津的直隶总督李鸿章,这回也破例被叫到了紫禁城,一同参研。

    之前姚兴华要兴建劳什子高雄军港,结果惹来了英国人、法国人、西班牙人和日本人的不满,就很是让一心希望能够长稳安康慢慢发展的李鸿章很是不满。如今这个姚兴华更是变本加厉,竟然惹得日本人磨拳擦掌的找上门来,李鸿章心理面这个恨啊。

    “皇上,这次危机来得如此突然,完全是姚兴华一人恣意妄为所造成的,臣以为皇上应当严惩姚兴华,以消抚日本人的怒气,而后臣再与日使协商,争取和平解决此事。”大老远从天津跑来的李鸿章,此时心中唯一的目的,就是想要搬到那个弄坏了自己全盘计划的死对头姚兴华。

    “皇上,臣认为李中堂的话,可谓是将战火消弭于无形的唯一办法,所以臣附议。”军机首辅孙毓汶,因为深的西太后慈禧的信任,并与宦官头子李莲英义结兰谱。所以内宫深院的任何消息,都可谓是了若指掌。慈禧因为姚兴华擅自得罪日本人,而勃然大怒这种大事,更是不可能满的过孙毓汶。在孙毓汶看来,这似乎就是姚兴华失宠的前兆。尤其是当他听到李鸿章竟然主动出头,像皇上请旨,要求裁撤姚兴华,更是肯定了自己的推断,连忙也跟着出班附议着。

    虽说光绪皇帝因为在前年年初,被姚兴华摆了一道,心里很不是滋味,一直都在想法子找补回来。可就单说《宣言》这件事,光绪皇帝还是坚定地和姚兴华站在了一条线上。毕竟自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以来,这大清国在国际局势上,就从未像如今这般强硬过。而且,姚兴华和琉球世子私自搞的这个什么《宣言》,似乎仅仅是惹恼了日本人而已,英、法这样的大国、强国,好像并没有表现出一丝的不满情绪。这也更加坚定光绪皇帝坚挺姚兴华的信心,不过这种为一个奴才开脱的话,总不能让他一个皇帝先说啊,更何况储绣宫好像还很生气。

    就在光绪皇帝听了李鸿章和孙毓汶的陈奏,不知该如何接话的时候。帝师出身,又是李鸿章的死对头的户部尚书翁同?适时地站了出来,给光绪皇帝结了围:“皇上,臣以为李中堂和孙中堂的话甚是荒拗,这硫球王国自古以来便是我大清的附属国,姚兴华身为南洋大臣,与一个附属国签订一份合约,请问两位大人,这姚大人违反了那一条律法?”

    同样是帝师出身,现任内阁大学士的李鸿藻,见清流领袖翁同?都站出来为姚兴华说话,自己怎么也的支持一下啊。更何况他自己也早就看不惯李鸿章,对洋人一味的妥协退让。“皇上,臣也认同翁大人的观点,姚大人作为南洋通商大臣,与南洋诸国,尤其是我大清的属国签订一份合约,自然是属于他的职权范围的。臣不认为姚大人这么做,有什么错的地方。至于日本人,臣以为他们这完全是在无理取闹。日本人在一八七一年,就不顾我大清的坚决反对,使用武力抢占我琉球属国至今。按理日本人照会上的那些话,应该是我大清对他们日本说的才对。”

    翁同?和李鸿藻的这两番话,真是说到光绪的心眼里去了。光绪还没等李鸿藻把话说完,便急忙接过话头说道:“翁爱卿和李爱卿的话,朕深以为然,想那日本区区弹丸小国,就敢与我天朝上邦叫板,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朕以为今日之事之所以会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完全是因为我们自己这些年遇事太软弱,软弱到任谁都想要上来欺负一下。所以朕觉得从今个起,你们这些个朝廷大员,都要在洋人面前挺起胸膛,遇事都要强硬一些,不能洋人说什么就是什么。至于今天议的这个事,朕觉得姚爱卿没什么大错,至多也就是遇事没有多向朝廷请示,我看训斥他一番,让他有个教训也就算了。日本人那面,就有李鸿章你去处理吧,不要给他们好脸色看,咱们泱泱中华,难道还会怕了他区区一个弹丸小国不成。”

    在紫禁城太和殿正大光明匾下,一群反手为云,复手为雨,意念间便能左右整个中国局势的男人们。此刻却在为该如何应对南洋大臣、两江总督姚兴华恣意妄为、擅自决断,与琉球国世子尚久保私自签订的那份《清硫上海睦邻宣言》,以及日本人的怒气,而争吵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

    虽然他们在这里吵得是异常卖命,可在他们心中也都清楚的知道,这紫禁城、这大清国的真正决策者,并不是此时高坐在那高大雄伟的太和殿龙椅上的光绪皇帝。这紫禁城、这大清国真正的主人,此时正在她的储绣宫中,于一位身穿四团龙袍的五旬老者唠着家常。

    “他六叔,这些年你在家中养尊处优,可是过的逍遥自在呢,却苦我们这一对孤儿寡母,生生地要扛起这大清朝的千斤重担。”此时的慈溪,就像是一个寻常百姓家的嫂嫂,在向自己的小叔叔说理家的苦楚。

    恭亲王,自一八八四年,被慈禧以“委靡因循”免去一切职务后,在面子上便一直是深居简出,处事及其低调,也很少像人打听国事。可实际中,这位道光皇帝五位(实际是九位,其中老大、老二、老三夭折,老五过继给别人。)皇子中,最有才具和洞观世变的远见的恭亲王,就算是在睡觉的时候,也会竖起一支耳朵,探听宫中的任何一丝风吹草动。

    至于今天,眼前这位费尽了心思才将自己赶下台的四嫂,又是为了什么事,而特意叫人传话,把自己叫进宫里来呢?在进宫这一路上,老王爷一直都在思考这个难题,可却怎么也想不透彻。按理说这段时间除了姚兴华捣鼓出的那个劳什子《宣言》,惹得日本人又急又跳,跑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狠狠闹了几次之外,也没什么大事发生。按理说,这个精明能干的四嫂,不应该是因为摆不平这事,所以特意叫自己出来的。

    因为弄不明白慈禧葫芦里卖得什么药,奕?也是陪着万分的小心,顾左右而言它:“四嫂肩负国运,可一定要小心身体,有些不打紧的琐事,就交给下面的人去做,这一来是给那些奴才历练的机会,二来也能为四嫂卸下不少担子不是。”

    “呵呵,他六叔是不知道啊,如今这朝中,可不似六叔在的时候那般听用了。在军机诸大臣当中,除了孙毓汶和徐用仪还算本分忠心为国之外,其他的人要么是难堪大任,要么就是暗中与地方督抚勾结,谋取私利。”慈禧见奕?没有跟着自己的既定路线走下去,便抱定恒心接着诉苦。

    “四嫂,这朝中不时还有北洋李鸿章和南洋姚兴华两位能臣吗?如果四嫂觉得军机大臣们都不胜任,何不在提拔他二人一下,招到京城在军机行走呢?”

    把直隶总督李鸿章和两江总督姚兴华招到京中?这还是提拔他们?慈禧绝不相信奕?在家关这几年,就当真对当前大清国的局势一点都不了解了。既然奕?再那装傻充愣,慈禧也就索性不再拐弯抹角,直接说道:“他六叔,想必你也知道,这北洋李鸿章,自打北洋水师的牌子挂上那一天,就愈发的飞扬跋扈、傲气冲天,要不是他还指望着朝廷给他拨军饷,恐怕他早就不尊朝廷之命了。还有那个南洋的姚兴华,虽说刚上任那些时候,也还算是恭顺乖巧,可是自打他搞那个新军,并在去年京城会操的时候,大败步军统领衙门后,姚兴华就觉得自己的小翅膀也硬了,对朝廷也就不怎么在当回事了。”

    听了慈禧的话,可把奕?给吓了一大跳。乖乖个咙咚,莫说李姚二人没有反意,就算是真的有了,那也要想尽办法来安抚住才对,怎么还能有人在那里造谣生事呢?难不成有人觉得这大清国倒的还不够快,打算在加把力推一把吗?为了避免慈禧轻信谣言,而作出什么蠢事来,奕?也顾不得许多顾忌,急忙为李姚二人担保道:“四嫂,您会不会是太过担忧了啊。臣弟觉得,这李鸿章和姚兴华两位大人,对我大清朝还是很忠心的,如若有谁说他二人意图谋反,臣弟绝不敢相信。”

    “谋反?”慈禧一听奕?的话,心里就知道奕?把自己的意思理解错了,连忙解释道:“他六叔放心,奴家从来就没怀疑过他们二人会要谋反。只不过是在担心,随着他们实力的越来越强,朝廷最终会有指挥不动他们的那一天。当初自姚兴华出任两江总督后,这洋人就不太在为南面的事情来烦我,起初我还以为这是一个好现象,可是就在前一阵子,英国人秘密派了一个人,去私下找了李鸿章,并与李鸿章签了一份关于,英国将会在北中国全力支持李鸿章势力的扩展,以求得李鸿章帮组英国,阻挠俄国人修建西伯利亚铁路的秘密《和约》。”

    慈禧说到这里,看了一眼正坐在那里,聚精会神的听自己讲话的奕?后,接着说道:“虽然我不愿意和这些洋人打交道,可有些事情它总归应该由国家出面办理,才符合章程,比如说姚兴华搞的那个什么《宣言》,就应该是由朝廷出面签署才对,这就更不要说李鸿章和英国人签的那个秘密条约了。我觉得,要是造此长久的发展下去,对国家总归不会是一件好事,所以我就寻思着,将南北洋通商大臣这两个职位裁撤掉,其权利一并划归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并请他六叔重新出山执掌,只是不知他六叔的意思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