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第七十七章 新目标

作品:《重生之把你掰直

    推开窗一看,嗬!好厚的雪。就跟小时候学的那篇课文一样,房顶上,树枝上、地面上全都铺着一层白棉花,整个世界像是穿上了厚厚的新棉袄。唯一美中不足的是,马路上的积雪和人行道上的积雪都被踩压得辨不出原色了。

    不过到了京大,他们就心满意足了,因为学生都放了假,那儿的行人格外稀少,积雪几乎没有被破坏。

    陈赞和谈天倒在厚厚的积雪上,在雪地里比赛游泳,看谁游得更快更远。两个傻孩子比得一本正经,被偶尔路过的行人行以注目礼都浑然不觉,不过京大作为思想最前沿的阵地,从来都不缺乏疯子和傻子,他们两个的行为实在算不上多出格。

    游累了,两人从雪地里爬起来,去找那传说中的胜迹。湖面上已经结了冰,谈天想踩上去走走,被陈赞拉着了:“前几天那么大太阳,冰应该都化了,这是这两天才结的,肯定不牢固,小心掉下去,我们在边上看看就算了。”

    谈天心怀遗憾地捏了一个雪团,往湖心砸过去,发现湖面的冰有一丝小小的震动。陈赞说:“我说了吧,这冰完全不牢固,幸亏你没上去。”

    谈天吐了吐舌头:“原来北京也不算太冷啊。”

    “嗯,真正冷的是东北。”陈赞随口答,举着相机给谈天拍照,将银装素裹的纯洁世界和纯洁的谈天一起拍进去,一样的圣洁,一样的让人沉醉其中就不想再出来。

    两人在雪地里走过了天下最风流的地方,走过了天下学子们最向往的象牙塔,在寂静空旷的校园内信步,无暇的雪地上,留下了他们的深深足迹。

    谈天回过头,看了看来时的路:“小赞,我们在华大也留下了痕迹。”

    “是啊,运气真好,居然能碰上下雪天。”陈赞也感叹说,将他们俩的足迹拍下来,两行足迹,并排而行,歪歪扭扭,不离不弃,足迹深深,这就是他们走过的路,也将会是以后他们要走的路,留着以后的日子慢慢看。

    谈天站在雪地里四望了一下:“这学校真大!”

    陈赞笑起来:“明年考这里吧。”

    “华大?”谈天吃了一惊,华大可是全国数一数二的大学啊。

    陈赞挑眉看他:“你没信心吗?”

    “可是,不是,那个,这学校很难考吧,分数肯定特别高。”谈天第一次有些不太自信。

    “怕什么!他这里的学生还不是全国各地招收来的,只要分数够,就能上,不试试怎么知道不行?我也准备考京大。”陈赞第一次跟谈天坦言自己将来的打算。

    谈天看着陈赞:“你要考京大?你已经选好学什么了?”

    陈赞点点头:“嗯,我准备读文科了,物理化学我还是觉得费劲,虽然也学得会,但是费的精力太多了。你还是学理科吧,政治和历史对你来说也很头大吧,都是要死记硬背的。”

    谈天连忙说:“可是我想和你在一个班。”

    陈赞摇头:“没有必要,坛子,就算是你报了文科,我们也未必会分在一个班,所以还是学你擅长和喜欢的,这样才能拿出最大的兴趣来学,才会取得最好的成绩。你学了理科,将来考华大或京大都可以,我学了文科,也可以一样报考这两所学校的。只要我们都能发挥得好,将来还会是在一个学校或者一个城市。你看,华大和京大隔了一条街而已,近得很。”

    谈天想一想,觉得也行得通,点点头:“好,我努力!”

    陈赞笑起来:“一定要努力啊,我在北京等你!”陈赞知道自己这么一说,谈天肯定会努力的,到时候能不能考上这两所大学不知道,至少他们在以这两个学校为目标,就算是上不这里,将来应该也会考个不错的学校吧。以陈赞的人生经验来说,上大学,就应该去大城市上,这样会给自己提供一个开阔的平台和优胜于小地方的环境优势,在思想眼界上都有一个大的提升。

    两人在北京待了一个礼拜,游过了皇家园林颐和园,也去过了跟谈天名字掉个个的天坛,撒下许多欢声笑语,终于准备回家了。他们过来的时候,春运还没有开始,陈赞比较有经验,买的是往返票,所以回去的时候也就不需要辛辛苦苦排队买票了。

    这个年代,因为车次少,春运比后来要糟糕得多,火车上全都挤满了人,连行李架上都是人。整个列车车厢用人肉罐头来形容毫不为过。

    回程买的依旧是软卧,到底还是花钱买服务,软卧车厢比起普通车厢,条件还是优越太多了,起码不会塞得整个车厢都是人。谈天是第一次感受春运的盛况,看见车厢外拥挤的人群,不由得咋舌:“坐火车的人怎么这么多?”

    “都是为了生活啊,小地方的人为了更好的前程,农村人收入少,呆不下去,便都往大城市里跑,老人孩子都扔在家里,每到逢年过节的时候便往家里飞,都成了候鸟了。我们家那边也有很多人南下广东啊。”陈赞感慨地说。

    谈天说:“真辛苦啊。”

    陈赞笑笑:“是啊,所以我想让我们那边的人,不出门也能赚大钱,这样就不用受这种苦了。老人孩子也能老有所依、幼有所养。”

    谈天眼睛亮晶晶地看着陈赞:“小赞,我现在终于理解你的理想了。”

    “那就来跟我一起干吧。”

    谈天目光灼灼:“好!”

    千辛万苦回到家,已经过了小年。两个风尘仆仆的人裹挟着北国的冰雪回到笼罩着青色炊烟、下着冷雨的家里,虽然很冷,但却觉得温暖,外面的世界再大、再繁华,也不及自家好啊。陈赞和谈天出了一趟远门,终于能够理解那些背着大包小包面带尘灰色的务工者,都要历尽千辛万苦回家的心情。

    这个假期收获最丰富的,便是两沓子厚厚的照片。谈天将所有的胶卷都洗了两张,和陈赞每人拿了一份。他将陈赞的照片及两个人的合照都收起来,用一个精美的相册装了,然后锁起来,放在一个只有自己知道的地方。

    陈赞则将那张雪地里的足迹照片用一个相框装起来,放在自己床头。别人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只以为雪景好看。谈天追问陈赞原因。陈赞笑一笑,说:“这是我们俩走过的路,虽然歪歪扭扭的,但是我们一直都没有远离对方,以后的路,我们还会继续一起走。”

    谈天感动得一塌糊涂,从背后搂住陈赞,很久都没说话。

    陈巧从上海回来过寒假,她现在出落得楚楚动人,正是一朵绽放得最美丽的山茶花。谈天心想,要是郑伯齐看到现在的巧姐,必定会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吧。

    陈赞和谈天年前又去了一趟郑伯齐家,给他送北京带回来的礼物,在华大买的纪念品,也带了点自家的土特产过去。

    中午的时候,郑伯齐妈妈金阿姨下班回来了,留他们在家吃午饭。金阿姨是个医生,平时也很忙,两口子都没什么固定的上下班时间,所以郑伯齐小学毕业的时候要求去二中住校,夫妻俩都答应了,没想到这一去就是五六年,这样也就越发没多少时间跟儿子相处了,万幸孩子聪明听话,没怎么让他们操心。

    吃饭的时候,郑雄也回来了,快过年了,单位上难得清闲一点,这才有了时间回家来吃午饭。

    郑雄对陈赞和谈天两人的印象很深,饭桌上几个人喝着饮料吃饭聊天。说着说着,就说到陈赞家的茶园上去了。

    “难怪上次我去你们那儿,看到漫山遍野都是茶树,你们村都在搞油茶种植呢?”郑雄问。

    陈赞点点头:“是啊,我爸的意思是要带动我们家那片儿都种这个呢,我们家还准备过完年后办个茶油加工厂。”

    郑雄兴奋起来,一拍桌子:“太有魄力了。来,小陈,叔和你碰个杯,为你爸爸干杯。”

    陈赞端起杯子喝了一口饮料,又说:“其实我们觉得,要是由我们当地政府带头种植这个就好了。国家对油茶种植是很扶持的,甚至还有补贴,要是我们县都来种这个,以后我们这儿说不定能成为油茶种植基地呢,将来也出个全国有名的茶油品牌之类的,那就牛逼了。”

    郑雄点头附和:“这事要是能形成地方产业就好了,就好比有些地方专门种茶叶,地方政府带头最要紧。”

    金阿姨突然说:“老郑,你那个战友,不就是转业在县林业局?”

    郑雄一拍大腿:“可不是,我怎么把老方给忘记了,他现在是林业局的副局长,我去跟他说说这个事,要是咱们县林业局带头造这个油茶林,那小陈和你爸的愿望不就都达成了?小陈你家的具体地址在哪儿,我改明儿让老方去你们那边调查一下。”

    陈赞连忙把家门报了:“郑叔叔要是真能让您的战友去我们那边调查,那就好办了,到时候我们这边就能变成专门的油茶产地了。”

    谈天也兴奋难耐:“要是真能引起县政府的重视,那就太好了,以后我们这儿的人就不用出去打工了,在自己家里也能发财。”

    郑伯齐对他们提的这事有些不太懂,问谈天:“种油茶跟打工有什么关系啊?”

    他妈说:“农民在家有事做,有了收入,自然就不用到外面去打工了。若是真能促成,这倒是对地方经济是一种促进,好事一件。”

    郑雄点点头:“的确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我一定把这话给你们带到。”

    陈赞和谈天本来是去郑伯齐家玩,没想到能够促成这么一件好事,如果真能办成了,那真是功德一件啊。

    腊月二十八这天,陈家岙来了一批客人,陈昌隆被叫去接待客人去了。回来之后满面红光,说是县里林业局的领导来视察,觉得他们陈家岙的油茶种得很不错,要在这里设立油茶种植示范基地,并在全县各乡镇都推广油茶种植。

    陈赞说:“过几年,等大家的油茶都有产量了,咱们家成立的油茶加工厂就不愁没有油源了,我们这个牌子还真能做大起来。嘻嘻,全国知名品牌都说不定呢。”

    陈巧看着弟弟发美梦,在一旁泼冷水:“哪有你说的那么好,这事儿还只是个影子呢,等真种了再说。”

    “说实话,这事我真不担心,只要我们村的人都发财了,我不信别人不眼热,这样大家就都跟着种起来了。”陈赞相信这种连锁反应的力量。

    果不然,过完年后不久,县里下来了文件,说是鼓励大家种植油茶,并且在为大家争取补贴。

    陈家岙附近不少村子也开始学他们种油茶,反正山地荒着也是荒着,油茶种下去也无需花太多功夫去打理。

    陈昌盛看大家都开始积极参与到这件事来,张贴出告示,只要大家需要,可以代买良种油茶苗,并且将来出了茶油,他们还负责收购销售。

    过年之后,陈昌隆兄弟两个就开始着手茶油加工厂的程序,办理许可证,盖造厂房,购买设备,忙得不亦乐乎。

    那边父母们在忙着搞生产发家致富,这边陈赞和谈天卯足了劲在学习,争取将来考个好大学。郑伯齐本来想考上海的大学的,经不住陈赞和谈天二人鼓动,也把目标定在了北京的大学,三个人约好了到时候还一起到北京去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