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中德合作2

作品:《烈火重生之第三帝国

    第二十五章中德合作2

    德国顾问团人数狂增,是因为林格很清楚中**队有吃空饷的习惯,中国在上海到南京之间的国防工程,更是因为贪污问题而成为豆腐渣工程,这是他必须尽量想办法解决的。

    为此,他组织了大量国防军退役的军官和士官加入顾问团,甚至其中大部分人的工资和补贴,都是由林格自己掏腰包解决的,可谓用心良苦。

    但付出后的收获也是巨大的,庞大的顾问团再也不是单纯的军事参谋机构,而是可以将教官下放到整编德械师的每个营甚至连级单位。

    如果这还能有人吃空饷,那就是无人能防的鬼才了,同时,在他的要求下,德国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也加强了对国防工程的监督和验收。

    另外一方面,招募大量国防军退伍人员到中国,除了帮助中**队整军外,其实也帮助了林格,因为这为林格加强党卫队提供了一个最好的理由和试验场地。

    林格是这样盘算的,付出工资和补贴后,他就算这些职业军人的雇主了,好吃好喝供着,再逐步通过种种手段,将这些退伍军人一点点发展成为党卫队成员,为将来的武装SS党卫师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德国的军事援助并不仅限于人员的训练和组织,同时包括军事硬件,按照顾问团的看法,中国大约百分之八十的军工生产落后于时代或并不适用于现代战争,因此规划了诸如对长江沿岸已有兵工厂的扩建升级和设立新的兵工厂和其他装备生产工厂。

    例如汉阳兵工厂在1932以后进行了现代化改造,生产德国98k步枪的中国版:中正式步枪,以及马克沁机枪、几种81、82毫米迫击炮等,中正式和汉阳八八式步枪在以后战争中都是中**队的主要步兵武器。

    几个新设的工厂开始生产防毒面具,1934年开始建设生产芥子气的工厂(这是林格特别要求的,原因大家都知道,历史上德国也有意帮助中国建设化学武器工厂,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停建了)。

    1935年5月,在湖南的几个兵工厂已经能够生产20毫米、37毫米和75毫米火炮,在1934年下半年一个生产军事光学装备的工厂在南京完工,生产例如狙击步枪瞄准镜等设备。其他的新建或升级的军工厂的产品包括机枪,各种口径的山炮,甚至还有生产在中国服役的轻型坦克备件的厂家。

    一些研究所在德国的支援下设立,例如兵工署在I.G.法本公司指导下建立的理化研究所,这些研究所大多由曾留学德国的工程人员负责。

    1932年到1937年,中国订购了51.7万顶M35钢盔,大量的88、98型步枪,反坦克枪和C96型毛瑟自动手枪,其他装备进口包括莱茵金属、克虏伯公司和北方工业集团等公司的榴弹炮、反坦克炮和山炮,装甲车辆。

    1931年3月,“中德原材料及农产品与工业及其他产品互换条约”签订,中国开始用战略性原料换取德国的工业产品。

    中国向德国提供的原材料,使德国几乎不用在国际原材料市场采购任何同类资源,这个条约不仅促进了中国的工业发展,也给中**队的重组提供了巨大的便利。

    1931年10月,合步楼公司将资金、技术与生产设备转移到中国来投资,这实际上是以私有公司的外壳来避免其它国家的异议。

    最重要的中德工业合作计划是1932年开始的三年计划,这个计划由国民政府的资源委员会与德国的合步楼公司共同负责。

    计划的主旨是在短期内建设一个工业基地以抗衡日本,长期目标则是建设一个工业中心以供长期的工业发展。

    计划有几个基本组成部分,例如对钨和锑全部有关业务的专管,在湖北、湖南和四川等地建设钢铁工业,建设发电厂和其他化工厂。

    正如1931年签订的以货易货协定中勾画的大纲所显示的,中国通过提供稀有矿产,换取德国的技术和装备来实现这些计划,德国需要对诸如钨、锑等重要的军需材料以及各种原材料进行战略储备,而这些原材料,很多中国都可以大量供应。

    1931年到1935年德国大大加速了中国的铁路建设,在南京、重庆和贵州等城市之间建设了铁路干线。

    这些铁路建设的高速度原因在于,德国需要这些铁路线运送出口德国的稀缺矿产原料,同时这些铁路线有助于国民政府在长江以南的中心省份建设工业中心。

    另外这些铁路线也有重要的军事意义,例如杭州至贵阳的铁路,可用于运送军队至长江三角洲,从广州至杭州的铁路,提供了从珠江地区到江浙地区的运输能量。

    到1931年底,已经有将近7个德械师的装备运抵中国,其中很多根本就是德国国防军的现役装备,从德国出发的是整船的军火,工业制成品,返回时则满载着各种矿产品、原材料。

    在南京发生的事情,只是同时期德国外交活动中一个比较重要的缩影,与此同时,大批德国外交、经济官员在世界范围内穿梭,努力争取与更多国家进行物物交换贸易,主要集中在农产品和原材料产地国。

    其中最重要的是里宾特洛甫也作为希特勒的特使秘密到达莫斯科,打开苏联这扇大门,对德国迅速摆脱经济危机至关重要,如果不考虑意识形态的差异,德国和苏联在经济、资源、军事、技术等等方面有着极强的互补性。

    同理,能够和德国合作对正在进行5年计划的斯大林也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经过多次复杂的谈判,德国和苏联悄然达成了一系列合作意向,双方都能从中得到巨大的利益,也都在与虎谋皮,但国际政治就是这么简单,当巨大的利益摆在眼前的时候,考虑什么长远规划其实是很难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