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阴山相持

作品:《繁华大唐的背后

    [八一中文网 请记住备用网址www.81new.cc www.81new.vip  绿色无弹窗]

    魏叔琬低估了诰命夫人和钱财钱财对这个时代人的吸引力,由于李二帝下这个旨意,想要得到诰命夫人的妇人,都组织人手做冬装,而工钱的提高也吸引了一部分生活不如意的男子,所以只用了八天,兵部就收到了四十万套被褥以及三十万见冬装,魏叔琬每收到十万件便发往前线,就这样很快就完成了,于是朝廷下令贞观二月初十之后不在收取冬装,然后开始统计数量,给予五人五品诰命夫人的任命,一时间倒是皆大欢喜,只不过朝廷为此付出了十万贯钱的花费,但也不算什么了。

    解决了冬天的危机之后,北伐大军就开始前进,朝廷的气氛好了起来,但房玄龄、刘政会和魏叔琬却头疼了起来,现在战线越来越长,补给就越来越难,雁门关内还可以,可出了雁门关后,一路到前线需要走两百里,这段距离实在不短啊,而且耗费巨大,现在维持后勤所需要的民夫就已经高达十万人,战争的开支越来越大,刘政会已经叫苦不迭了,户部之前存储的粮草已经消耗了三分之一,现在路途更远,恐怕消耗的数量会更大,至于器械上的消耗也不小,前线每月的箭矢消耗就不下二十万只,其余损毁的武器也不少,但还好魏叔琬准备充分,所以现在军械司制作武器的速度勉强可以跟上消耗武器的速度,三个人研究了一下,觉得还要加大一点粮草储备,派往南方去的人继续收购粮食,钱财上在别的地方在挪用些,这么也要把这场仗坚持下来,于是就分头做事了。

    魏叔琬回到兵部之后,查看了一下武器的生产情况,现在的军械司是开足了马力生产,魏叔琬感觉情况还行,就是人员有些累,于是决定让军械司主事继续招收人员,等人员充足了之后,所有人就不那么累了,而且也可以继续生产民用器械,否则一直这么下去,兵部的钱财吃不消啊,正好也可以借此多培养一些熟练工匠。

    此时北伐前线的情况又好转了起来,得到后方大批量的冬装以及被褥补给之后,终于可以不用挨冻了,大军又与突厥人打了几仗,突厥人见到没有便宜可占后,还是不与唐军决战,继续后撤,李靖和李勣又带着人马继续追击突厥人,虽然后方有些叫苦,但前方的将领和士兵却是士气高昂,而且现在是大唐占据优势,不趁此草原大旱突厥粮草不足,马皮消瘦的机会打败突厥,更待何时,于是就这样追着突厥走。

    时间转瞬就到了贞观五年五月底,这场战争已经打了有半年之久,此时不管突厥也好,大唐也罢,双方都有些吃力,前线已经到了突厥戈壁沙漠边缘,突厥背靠阴山,占据地利,所以就打算在此地与唐军决战,已经不在后撤,可阴山距离雁门关有八百里地,距离长安已经有千里之遥,大军的补给更困难了,朝中已经有很多人主张撤军,毕竟此时也算是打败了突厥,就连房玄龄也私下和李二帝下提出过退兵的建议,若非李二帝下态度坚决,一定要灭掉突厥,这场仗就已经结束了。

    房玄龄是出于朝廷的钱粮上考虑,毕竟现在朝廷之前积攒的钱粮已经消耗的差不多了,此前虽然在魏叔琬的坚持下,在战前准备了足够几十万大军消耗一年的钱粮,可现在战线拉的太长,已经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所以消耗的速度也快了不少,再坚持下去,用不了两月,前线就要有断粮的危险了,而李二帝下所想的是这场仗之后,大唐府库空虚是一定的,既然如此不如就咬牙挺住,一定把突厥灭掉,而且李二帝下还给前线的李靖等人写了私信,告知李靖等人稳扎稳打,只要把突厥灭掉就可以,不用担心后勤补给的问题。

    就这样又过了两个月,已经到了贞观五年七月,阴山前线还在对峙,而此时户部存粮已经不够大军一月所需,关中地区由于大量青壮都去了前线,所以今年的秋粮减产是肯定的了,现在李二帝下已经有些犹豫了,不知道是否应该撤军,毕竟打仗打倒现在,大唐已经有些吃不消了,可还是无法打败突厥,一旦前线粮草不足,恐怕要出大问题啊,李二帝下在六月已经给李靖专门写了几封私信,询问前线战事何事能结束,并把钱粮不足的事情告知李靖,李靖回信写了,想要打败突厥还要一段时间,但还是建议李二帝下咬牙坚持,毕竟草原大旱的时候非常难得,一旦此时不彻底打败突厥灭掉颉利,等颉利缓过这口气来,大唐还是会被他入侵,而且骑兵来去如风,大唐会处处被动。

    阴山前线的战事不顺,此举得到满朝文武的关注,毕竟这场战争动用了几十万大军,维持后勤所需的民夫也近二十万,已经把关中地区青壮抽调一空,很多皇亲、勋贵、世家的土地都找不到佃户了,所以已经有很多人像李二帝下建议,要求和突厥议和,然后撤兵休战,毕竟此时也算是大唐胜利了,打的颉利退到了阴山,而且颉利也已经三次派来使臣与大唐求和了,很多人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还有一些短视之人感觉大唐已经有了面子,打倒突厥主动求和,要给人改过的机会,所以也建议议和。

    于是在贞观五年七月十五的大朝会上,满朝文武有一大半主张议和,就连魏叔琬的老爹魏徵也是主张议和,而且还是主张议和的重量级人物之一,这种事朝堂之上是讨论不出什么的,所以李二帝下便散了大朝会,召集三十几名亲信重臣一起商议,李二帝下从心里是不愿议和撤军的,毕竟他带兵多年,也深知突厥人的危害,不彻底打败他们,大唐就要时刻面临北方的威胁,之所以犹豫是因为钱粮不足以支持他继续打下去了,若非魏叔琬之前准备充分,大唐的粮草根本支持不到现在,而且现在主张与突厥和谈的声音太大,李二帝下也不得不考虑到这些人的意见,毕竟此时的李二帝下还需要这些人的支持,还远远达不到贞观中后期的说一不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