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清风酒楼

作品:《重生康乾做帝师

    读书完毕之后,黄义德像往常一样赶往清河镇上逛一逛。清河镇是离清水闸闸官衙门最近的一个小镇,两地相距也就是一里地的距离,拥有四五百户人家,也算是附近比较热闹的一个小镇。由于清河镇就靠在大运河边上,所以平日里还是很热闹的。正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依托大运河的有利条件,清河镇成为了周边方圆几十里地之内的一个货物集散地。别看小镇不算很大,但沿河附近有好几个码头,而在码头附近慢慢形成了一条街道,街上有大大小小三十多家店铺,有经营米粮、布匹、药材和杂货的,也有当铺、银号、酒楼、茶馆等等。在附近几十里地之内,清水镇那已经算是最繁华的了。要想去更繁华的地方,那就只有去县城了。不过县城离清水闸至少有五十多里地,就算骑马一个来回也要小半天的时间。黄义德可没这个闲工夫去县城,所以平日里他只能到清河镇来逛一逛。

    “呦,这不是黄大人嘛!您老里面请!”清风酒楼的店小二一看到黄义德,立即就殷勤的上来招呼。

    由于清水闸闸官衙门离清河镇很近,所以历任的清水闸闸官对清河镇都是有一定影响力的。虽然清水闸闸官并没有任何品级,但好歹也是朝廷正式任命的官吏,手上还是有不小的权利的。这清河镇上除了保长陈水祥勉强还算是一个人物之外,其余就根本没什么值得关注的人物了。或许几个酸秀才和那些甲长、牌长在老百姓眼里还算是一个人物,但在黄义德眼中已经算不了什么了。

    许多人以为古代朝廷对地方上的管理只到了县级机构,对于更下面的村镇一级就没有什么统治了。其实事实根本就不是这样的,就以现在黄义德所在的清朝而言。在满清入关之后,他们就加强了明朝的保甲制度。

    保甲制度始于北宋,为王安石首创,并为后世的各朝各代沿用和发展。顺治元年,清廷即在直隶、山西、山东推行保甲制,以整顿、稳定战乱后的秩序。之后,康、雍、乾三朝都对保甲制度有大的发展。康熙四十七年之后,保甲组织被扩大,由原来的保、甲二级变为牌、保、甲三级,且组织监控更为严密。

    理论上每一保由一千户组成,其中每十家立一牌头,每十牌立一甲长,十甲即一千户立一保长。每户发给一张印牌,上面写明本户丁口、从业状况,户内有人外出或者有客来访都要注明行踪,牌头、甲长等平日对这些情况进行稽查,如有可疑之人立即上报保长、地方官处理。各户之间联名作保,一家犯罪,其他各户依律连坐。通过推行保甲制度,以保甲为目,以牌头、甲长、保长乃至各级地方官吏为纲,就可以把全国百姓组织起来,使之互相监督,防患于未然。

    保正、甲长、牌头一般由当地民众公举,报给县衙之后由县令任命。其任职资格为诚实、识字、有身家。而且这些职位都有任职期限,要定期轮换。保长还好一点,至少管理差不多有一镇之地,就算有一定的官场风险,要当的人还是有一大把。但是甲长、牌头的权利比较小,许多老百姓就不太乐意了。因为乡保和牌甲在上任的时候都要向县衙递交保证书,并要有保证人一同画押。而乡保更是须定期赴县衙述职,即“点卯”。各府厅州县保甲事务,其指挥监督之责,由州县官掌之,而按察使总其成。可见,保甲制度确为官治行政在基层社会的延伸,承载着封建国家管制基层社会的重要职能。保正、甲长、牌头虽不是在编官吏,不领官俸,但却是“在官人役”,“以供县吏之役使,”其虽“流品卑低,并不齿于齐民”,但却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日趋职役化。时人言保甲制之重要性有称:“保甲之设,所以使天下之州县,复分其治也。州县之地广,广则吏之耳目有不及,其民众,众则行之善恶有未详,保长甲长之所统,地近而人寡,其耳目无不照,善恶无所匿,从而闻于州县,平其是非,则里党得治,而州县亦无不得其治……天下无一家一人不治焉。”。

    当然,理论这只是理想的状态。由于全国各州各府县的人口面积情况都有所不同,所以每个牌、每个甲和每个保的下辖户籍数量都是不一样的,有的可能多出一点,但大部分都不足规定的理性状态。像青河镇只有四五百户,但却被编成了一个保。而这个保长也就有点后世镇长的感觉,其权利在乡下那是非常大的。而且保长责任重大,不仅能够管理一方山水,而且还能捞到不少的油水。毕竟一个保长基本上管理下面一大片区域的收税和管理劳役的事务,从中自然能够上下大捞油水了。就像这个清河镇上的保长陈水祥,那可是清河镇上数一数二的地主啊!家里有良田数百亩,还有两家店铺,一家是米店,还有一家是布店,家资丰厚,身家最起码也有一两万两银子。

    这家伙到了县城或许不算什么,但在清河镇那绝对是当之无愧的地头蛇。尽管朝廷规定保长的人选要定期轮换,但只要上面的关系到位,一般也不会太过严格的执行。据黄义德所知——现在大部分的保长都能当很长时间,有些甚至能到当到去世。这里面固然有金钱的关系,但清朝地方政府求稳的心态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上了清风酒楼之后,黄义德点了几个菜,然后要了一壶酒,一个人悠哉悠哉的吃喝了起来。这清风酒楼是整个清河镇上规模最大,装修最有档次的酒楼,平日里除了吃喝,还有戏曲和说书可以欣赏。

    在清朝,这娱乐设施很简陋。没有电视、手机,更没有电脑。如果无聊,那听听戏曲和说书无疑已经是一种极好的享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