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 制衡

作品:《大明1551

    [八一中文网 请记住备用网址www.81new.cc www.81new.vip  绿色无弹窗]

    怎么在御前奏对,这才是袁炜要考虑的事。

    至于常德府的那一地鸡毛,袁炜并不在意。

    那些揪着荣王和王府不放的,无非就是一些清流后生,对宗室亲藩持强硬和打压的态度也是朝廷近些年来的共识。

    打头冲锋的就是这些清流中的楞头青。

    持重之辈,比如袁炜就一直不肯在这样的事情上表现的太过火。

    毕竟朱姓一家,现在天子考虑的是负担过重,对亲藩颇有打压削减之意。

    等过些年财赋压力缓解了,皇上肯定会考虑到圣德之亏和后世之名。

    被人说皇上这个朱家族长当的不合格,苛刻宗室,不讲亲亲之谊,刻忌寡恩,这些东西皇上现在不太在意,再过些年未必就不在意。

    当今天子的性格袁炜相当了解,总体来说就是有耐心,有意志,有手腕,也是真的天性凉薄。

    再得宠的臣子,只要皇上感觉无用了就会放弃。

    而且立功再多,再被赏识,如果被皇帝感觉叛卖自己,用自己的名声和安全来换自己的名声权势,那么也就是如太祖高皇帝说的,金杯同汝饮,白刃不相饶!

    当年夏言这位首辅被杀,就是高官们心头最为警惕之事!

    自大明开国以来,李善长虽是文官其实也是勋贵圈里的一员,其威胁到皇权之后被太祖皇帝所诛杀,其实还是太祖在持续不断的削弱勋贵,打压淮西集团。

    自那之后,高品文官被杀只有夺门之变后的于谦,也是因为英宗要维护政变在政治上的正确性,不得不然,事后英宗也是极为后悔。

    而杀首辅,尚书,总督,如杀一鸡,毫不介怀,这便是今上。

    哪怕袁炜现在很是得宠,在面圣时也是战战兢兢,丝毫不敢怠慢。

    而袁炜现在考虑的就是,这一次是站在哪一边?

    一边人多,人言汹汹,多以削王爵,凤阳圈禁的态度为主。

    气势大,人数多,而且站的立场是文官们普遍的看法,跟着这一派走,没功也不会有过。

    另外一派人虽少,但多是重臣,态度持重,袁炜本人的态度也多半是倾向这一派。

    原本他还有些犹豫,毕竟此时不对荣王喊打喊杀,这个亲王要是和宁王一样真的造反,事后怕是会被清算。

    听了何思赞的话,袁炜是将决心下定了,拍了拍手掌,对何思赞道:“你的话极好,为师听了很有助益。你现在回府歇着,过几天礼部再有命令你南下,你就老老实实的南下,多跑一趟,替同僚当此苦差,部里自是对你刮目相看,不会揪着些许错处不放。言官那头,我同他们打个招呼便是。”

    何思赞要的就是老师这样的表态,当下便是叩首一礼,感激不已。

    袁炜也不是在意,端茶送了这学生出去。

    不过是和那些乌鸦打个招呼,以袁炜现在的圣眷,不过是小事情。

    这些年都察院在严嵩的打压下风气渐坏,言官很少有真正关心朝局时政或地方事务的,而是只跟着上头的大棒挥舞,上头要灭谁,这些汪汪队的人就冲上去咬,罗织编造罪名,喊打喊杀,几天内弹劾的奏折就能堆成小山一般。

    在嘉靖到万历之初大佬们很喜欢这种言官战术,徐阶攻严嵩,高拱攻徐阶,还有若干次阁臣互攻,双方都是派出得力的言官大将赤膊上阵,互相嘶咬。

    这种风气算是党争之初,大佬相争还基本上有底线,到了万历之后东林党开始用京察党同伐异,党争就进入了新的阶段,甚至相争到败坏国事也在所不惜的地步。

    天启年间阉党的彻底得势,其实就是皇帝对东林党过于强势的反击,很多人以为任用阉人是天启失德,其实这是正经的大明祖制,用阉人牵制和打压文官,是大明内廷的帝王心术。

    只是天启当时还太过年轻,手段不够老练,出手太重了。

    这导致阉党在短时间内一家独大,再次失去制衡。

    好在天启帝的天赋不错,后期逐渐扶持了一些非阉党势力,以逐渐达到平衡。

    谁知道崇祯皇帝一上来就把阉党连根拔起,手段之鲁莽简直令人不知说什么是好。

    大明近三百年只有两次权力失衡,一次是土木之变,武勋势力一扫而空,被文官迅速补上了权力缺口。

    另一次就是崇祯年间的阉党覆没,看似是拔乱反正,其实是严重的削弱了中枢的力量。

    后世的人夸说魏忠贤如何如何,其实魏的眼光一般,施政手腕一般,并且和一般的太监一样贪婪,各地督抚为了拍魏忠贤的马屁大肆修筑生祠,浪费财赋,简直不知所谓。

    但魏的好处就是能压住人,中枢有权,能够真正控制地方。

    这才是魏忠贤掌权的时期大明财赋没出大问题的原因所在,而不是什么收不收商税。

    东林党在崇祯年间并未一家独大,崇祯始终乱搞,搞掉阉党后根本未建立起中枢的权威,没有扶植起能够当政的有威望的大臣,使朝廷中枢对地方军政行成有效的统治,这才是最致命的地方。

    崇祯把自己搞到要当裤子,赋税加的越多,收上来的就越少,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最少在嘉靖时期,党争只是一个苗头,大佬们出手多半留有余地,严嵩搞死夏言只是特例,并不代表是嘉靖年间文官政治生态的常态。

    根本的原因是,人们都认识到权力始终真正掌握在皇帝手中。

    嘉靖用夏言时,用严嵩来牵制。

    用严嵩时,就逐渐提拔任用徐阶,助其结党。

    到徐阶独大时,嘉靖身体不行了,才被徐阶架空而毫无办法。

    不过嘉靖还是把高拱弄上来,给徐阶埋了个大雷。

    袁炜其实也是后备之一,他自己心里也明白,这才会对很多事情上心,多了解和多听一些。

    文官们除了极少数之外,多半其实还是相当的聪明机警,也愿意为前途付出努力。

    毕竟这些人是在无数读书人中脱颖而出,在同为官员的同僚中也要表现出色,不论是记忆力,理解能力,反应能力,各方面的能力都要远超常人,这才有机会被皇帝赏识,成为未来阁臣的储备人员。

    皇帝如果不是靠蛮不讲理手段,比如用东厂和锦衣卫,其实也是很难制衡这些人精中的人精。

    喜欢大明1551请()大明1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