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上海世博会

作品:《回到清末

    恭亲王奕?在接到两江姚兴华的奏折之前,先是收到得直隶李鸿章的。相对于两江姚兴华的“大方”,李鸿章只借给了恭亲王“扬威”和“超勇”两艘一八八零年下水老旧巡洋舰,以及一艘由福州船政局同样是在一八八零年建成“康济”运船。

    两相比较之下,虽然姚兴华克扣四艘舰船的一年经费,可也还要比李鸿章大方了不少,而且恭亲王奕?也是清楚,虽然朝廷有明令要求各省将税收的一部分交于南北两洋水师,可各省一直以来也都是有报无解,两洋经费确是紧张。所以恭亲王奕?对姚兴华借船不借钱的行为,也是表示理解。同时也因为这次借船事件,李鸿章的小气,也间接造成在以后的岁月里,恭亲王奕?或多或少的,要更加偏向于姚兴华,对李鸿章却有诸多的制肘,不过这些也都是后话了。

    一**二年的初春,在上海的两江科技工业园区内,经过去年两年的施工建设,到了去年年底,今年年初的时候,已经有不少大型企业相继落实投产,这其中就包括那家全世界规模最大的汽车制造厂――戴姆勒.奔驰汽车制造公司。

    昂贵的“维克托得亚”豪华汽车,以及廉价的“一号”汽车,虽然都已经达到产销平衡,年可销售汽车二百二十辆,成为世界汽车销量最大的公司。可是向戴姆勒.奔驰这样庞大的汽车企业,年产值却仅有五十万元,远远达不到企业生存所要求的收支平衡。

    同样的问题,也在两江和琼州两地的其他工矿企业中陆续出现,尤其是那些使用最新科技,最新的生产工艺,生产出来的那些高新科技产品,更是乏人问津。而现在的情况更可怕之处,还在于一旁是大量的重工业型企业入不敷出,另一旁却还有大批的投资者在挥舞着手中的钞票,为了能够挤进在如今的两江已热到发烫的重工行业,而使尽各种手段,通过各种关系和渠道,为的就是能够从两江科学院那里买到一些新技术、新产品。

    如今的两江科学院,在大批国外个领域一流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以及姚兴华提供的大量可科技资料支持下,在成立至今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相继推出了近百项小至生产工艺改进,大至全新产品研发的科研成果。这些科研成果,不单单为两江科学院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回报,更是将两江科学院打造成为全国,乃至整个远东的金字招牌。现在,就算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只是一个老工艺师傅而非什么科学家提出的工艺技术改进,只要挂上了两江科学院的名头,便会吸引来大批的投资者,令其身价顿时高涨。

    随着两江科学院的红火,也让中国内陆城市中的不少另类商人,发现了新的商机。他们在家中闭门造车,自行创造出了大量诡异的科研成果,然后挂上两江科学院,到处招摇撞骗,令不少的投资者上当受骗,血本无归。

    这些骗子虽然在中国内陆城市很是猖虐,可上海道兼两江科技园区督办的马文卿,也只能在上海的《申城晚报》、南京的《国闻报》、广州的《大公报》、天津的《直报》等多家国内影响力较大的新闻媒体,发布公告,告诫那些有意购买两江科学院科研科研成果的投资者们,避免上当受骗。而马文卿现在的精力,更多的则是投入到如何尽快解决上海,乃至整个上海―南京重工业带的经济泡沫问题当中去。

    当然,这种经济泡沫所困扰着的,不光光是身为上海政府最高官的马文卿。那些已经在上海乃至两江投资建厂,并且已经开始投产的老板们,也在积极地寻找办法,解决各自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大面积滞销的问题。

    “卡尔,我们必须要尽快想出办法,让我们的汽车产量提高一倍,如果我们继续按照现在的产量进行生产的话,那么要不了多久,我们就要关门大吉了。”与其他企业稍有不同的是,作为汽车产业链条最末端的戴姆勒.奔驰汽车制造公司,现在面临的问题反而是产能不足。

    这段日子,一直都在为产能不足而头痛的卡尔.奔驰,见戈特利布.戴姆勒今天第三次跑到自己跟前念叨要提高产量,很是不满的说道:“戈特利布先生,难道我就不想让我们的汽车厂产量提高吗?我甚至希望我们可以年产一万辆汽车,可那是不现实的,因为我们的熟练工人太少,这些中国人虽然要比我们当初来到中国时,所设想的要聪明许多,可是他们的文化水平太低了,绝大部分的工人甚至都不识字,想要把这些文盲培养成为一个合格的熟练工人,还需要很漫长的时间。”

    看到卡尔.奔驰有些不高兴,戈特利布.戴姆勒连忙解释道:“哦,我的卡尔,请原谅我的过错,我也是没有办法,上海的市长马先生,已经找过我很多次,敦促我们要尽快提高产量,因为我们上游为我们提供货源的那些企业,象刘氏汽车轮胎厂和琼州上海汽车板材厂,他们的仓库都已经堆满了为我们生产的货物,如果我们不增加产量,那么这些新建成的企业,都将面临破产的境地。”

    卡尔.奔驰也知道,现在他们汽车厂,除了自身产量不足的压力之外,上海政府对他们所施加的压力,一样不轻松。上海道马文卿也曾为了让汽车厂增加产量,专门找到过自己。可是自己当时和马文卿说得已经很清楚了,怎么他还来找呢?

    不过,明白了戈特利布.戴姆勒的苦处后,卡尔.奔驰也对自己刚才的态度有些后悔,连忙向戈特利布.戴姆勒道歉:“戈特利布请原谅我刚才鲁莽,我这些天也是被增加产量的事情弄得有些烦心,虽然远在南京的大老板暂时还没有因为产量不足,而造成公司运营亏损发表什么看法,可要是我们不能在短时间内解决这个问题,难保他不会为了避免更大的损失,收回投资啊。”

    熟练工人的短缺,确实是制约戴姆勒.奔驰汽车公司产量的顽症。不过除此之外,国内的汽车需求市场容量过小,国外市场拓展不力,也是让卡尔.奔驰不敢贸然提升汽车产量的一个重要原因。

    “对了卡尔,我刚刚收到一封发自伦敦电报,他们邀请我们参加在今年十月举行了的伦敦博览会,你看在咱们是不是要提前准备一下,从上海到伦敦,坐船可要走上好几个月呢。”反正熟练工人的事情,绝对不是短期内能够解决的难题,戈特利布.戴姆勒索性转换一下话题,以调和一下周围紧张的气氛。

    “英国人又要举办博览会了?不知道今年的规模要比往年大多少。”卡尔.本茨在脑海中回忆了一下自己曾经参加过的一次,在德国慕尼黑举办的博览会盛况,向往的说道:“哎,这上海哪都好,就是距离欧洲太远了,连参加一次博览会都要走那么长时间的路,要是博览会能够在上海举行一届,那就太好了。”

    所谓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戈特利布.戴姆勒听了卡尔.奔驰的话后,显然刺激了他的某一根创造思维,连忙激动地抓住卡尔说道:“卡尔,你说得真的是太对了,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在上海举行一届博览会呢?这样我们就可以坐在自己家门口,向全世界推销我们的产品了。”

    “你是说我们自己举行一届博览会?哦,这不可能,首先世界上类似的博览会,一般都是由政府出面主持的,而且光我们一家参展的话,产品数量也太少了,恐怕不会吸引多少人来参观的。”卡尔.本茨也觉得这确实是一个好主意,不过在他看来,举行一届博览会的难度,绝对不亚于设计制造一辆汽车,他自认自己还没有这个能力,他也不相信眼前的这位合伙人,具有这个能力。

    不过,显然戈特利布.戴姆勒并没有被卡尔的话说动摇,他还在坚持着自己的观点,努力说服着在汽车设计领域有着崇高声誉的合伙人。“卡尔你听我说,要举行博览会,我们自然是需要寻求政府的支持,不过我相信我们的那位大老板,一定会对这件事情感兴趣的,在两将这块地方,只要有了他的支持,政府的问题就不再称之为问题了。我们现在所需要的,仅仅是寻找那些对举办博览会有兴趣的潜在合伙人,共同出资出力,来将这个博览会给办起来。而且你我都清楚,在如今这两将地面上,那些工厂仓库里积压着大量商品,却又卖不出的老板比比皆是,想必在他们当中应该会有不少人愿意做这个尝试吧。”

    经过戈特利布得这么一分析,原本在卡尔心中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似乎也有些豁然开朗的感觉。而且卡尔在当年参加慕尼黑博览会的时候,就曾听人说过,举办那样一个规模的博览会,是会给举办方带来丰厚的经济回报的。“既然如此,那我就亲自跑一趟南京,希望能够得到总督大人的支持,至于你,就去找马市长和容先生,他们两人是现在上海最大的中国官员了,有了他们的帮组,我相信你很快就可以找到合作人,来一同举办这次博览会。”

    卡尔.本茨是在第二天启程赶往南京的。而在这前一天的下午,戈特利布.戴姆勒在与卡尔.本茨商定后,便先去找到了两江民生银行督办容闳。在戈特利布看来,作为中国第一代留学生的代表人物,并曾长期在美国定居的容闳,应该更容易接受自己的想法,进而便可以帮助自己去说服那位土生土长的市长大人。

    结果果然不出戈特利布预料,当他把要在上海举办一届博览会的打算说给容闳听后,便马上得到了容闳的理解,虽然在一些细节的地方,容闳认为还有待进行更细致的商榷外,在总的大方向方面,还是得到了容闳的全力支持和帮助。

    至于上海道台马文卿,无论容闳如何解释,他都没有弄明白,或者说是没有想要去弄明白,办这么一个博览会有什么意思,而且在没有得到总督大人同意的情况下,他也不愿意擅自做主,去弄这个主要是以吸引洋人为目的的博览会。不过就算如此,在容闳一个人的帮助下,戈特利布.戴姆勒还是只用了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就找到了三位有意共同出资协办博览会的合伙人。

    与戈特利布.戴姆勒在上海的工作进展一帆风顺相同,远赴南京准备说服姚兴华的卡尔.本茨,也同样没有在姚兴华那里遇到任何障碍。从先现实回到清末的姚兴华,虽然没有亲身参加过一次博览会,不过要说到对博览会的了解程度,那显然要比卡尔这些人强上百倍、千倍不止。所以当卡尔.本茨刚刚向姚兴华阐明此行的目的,姚兴华的心里便知道,解决眼下两江和琼州两地众多实业企业,产品大量积压难以销售的办法,终于找到了。

    为此,姚兴华不但授予卡尔.本茨,可以使用官府的名义举办这届博览会,还特别给上海道马文卿、两江民生银行督办容闳两人下了一道命令,命其二人全力配合卡尔.本茨先生,务必要把这届博览会尽快搞起来。而且,姚兴华似乎还有意把这个博览会,办成每年一度的盛会。

    得到了官府的许可,再加上充足的资金做后盾。由姚兴化亲自命名的第一届“上海世界工业博览会”,很快便由筹划阶段进入到筹备阶段。博览会的开幕日确定在金秋十月十号,一直会持续到十月十六日闭幕,期间除了正常的日产展览之外,姚兴华还特别安排了一次两江科学院最新科研成果拍卖会,一次旨在加强企业业主之间交流沟通的论坛,两次由优秀企业主所作的基调演讲。

    当然,这些活动,都是姚兴华从现代借鉴而来的,在十九世纪末叶,是否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姚兴华的心里也没有底。不过既然要搞这一次博览会,姚兴华就希望能够把它搞好,并尽可能的充分利用好这次机会。各方企业既能通过这届博览会推广自己商品,又可以互相之间交流经验教训、心得体会,这有何乐而不为呢?